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shè)計

字號: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yīng)新同學、適應(yīng)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yīng)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菏悄阒鲃拥剡m應(yīng)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yīng)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yīng)社會。以下內(nèi)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shè)計》,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九五五年,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zhàn)》。
    3、關(guān)于《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
    ②補充:關(guān)于《左傳》。
    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yīng)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guān)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2、糾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
    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4、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講解課文。
    (一)講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秦晉圍鄭
    2、秦晉為何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②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關(guān)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狀語后置句
    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錦|軍函陵,秦|軍錟稀保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其無禮于晉――(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yīng)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扒屹E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④貳為數(shù)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其,代詞,代鄭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diào)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jié)構(gòu)“于晉”、“于楚”本來應(yīng)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jié)構(gòu)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錟稀
    4、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guān),與秦關(guān)系不大,秦可以爭??;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二)講解第二段。
    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語氣助詞。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倒裝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⑤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编嵅f:“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yīng)了。
    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wù)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guān)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佚之狐:關(guān)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鄭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BR>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BR>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終應(yīng)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三)、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3、現(xiàn)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結(jié)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jīng)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肆其西封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3、說秦的結(jié)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4、秦……乃還:秦權(quán)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巨猾的一面。
    5、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盒稳菰~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yīng)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還原后應(yīng)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四)、講解第四段。――晉師撤離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②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③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2、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zhì),“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結(jié)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jié),鄭國轉(zhuǎn)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4、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一)、第一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個人物――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嫉妒、紅眼病。
    (三)、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quán)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quán)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五、寫作特點。
    1、情節(jié)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zhuǎn)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yīng)。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shè)置了伏筆和照應(yīng)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yīng)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課后習題第2題。
    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
    板書設(shè)計:燭之武退秦師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為藝術(shù)的基本特點。
    2、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guān)論述;
    3、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
    二、教學難點
    1.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
    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
    三、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
    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yōu)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
    同時,王羲之作為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chǔ)。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著較為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于學生的接受。
    五、教學方法和工具:
    講讀,討論,評析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實錄:
    課時一:書法的蘭亭
    一、背景導入——書壇“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個把寫字當做藝術(shù)追求的唯美的書者,他“增刪舊制,獨創(chuàng)新體”,代表書法藝術(shù)的覺醒,備受后人推崇。他眾體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序》中評其書法曰“盡善盡美”。王羲之在當時就“生華四宇,價傾五都”,《集王圣教》被譽為“千古書學之祖”,黃山谷說他“無一字不可人意”,這位“書圣”簡直可算書壇“教父”。他在千年書法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后代書家甚至無人從他設(shè)立的范式中走出。《蘭亭集序》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后代書人無不服膺。
    二、書法的蘭亭
    書法作為藝術(shù)——《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
    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凈,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
    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
    “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tài),方為有得。”(多媒體展示書論2)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并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
    明確:姿媚、俊朗
    (二)書法是抒情的
    “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shù)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討論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fā)言
    結(jié)論:前面和后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涂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wěn),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涂抹之處增多,體現(xiàn)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
    (三)書法是表現(xiàn)個性的
    “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保ǘ嗝襟w展示)
    討論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么樣的人?
    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并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guān)系
    舉例:
    放蕩不羈的人——龍飛鳳舞,氣勢不凡
    謹小慎微的人——畢恭畢敬,刻板
    堅強倔強的人——剛勁有力
    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學生臨寫《蘭亭集序》中行書筆法——以“永字八畫”為例。
    課時二:文學的蘭亭,哲學的蘭亭
    一、文學的蘭亭
    段一、段二:以人為本的詩意生活
    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明確: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反觀現(xiàn)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諝馐俏蹪岬?,環(huán)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總結(jié):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
    二:哲學的蘭亭
    段三、段四:緣情析理
    讓學生閱讀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gòu)成?人生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
    人生之樂:欣于所遇—(愛情、金錢、權(quán)勢、名譽)
    暫得于己(一時的快樂)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總結(jié):人生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終期于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為修短隨化。
    分析到這里,我們感到豈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著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無能為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
    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
    昔人(興感之文)
    王羲之(臨文嗟悼)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
    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現(xiàn)實的的生的世界,在這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肮柿袛r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峰。
    結(jié)語:
    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
    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么可以傳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