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字號:

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天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整理》,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篇一】

    1、生字:
    畏葸(xǐ)、諂(chǎn)媚(mèi)、聶紺弩(niègànnǔ)、呵斥(hēchì)、帽盔(màokuī)、白癡(báichī)。
    2、字形區(qū)別
    親眷(qīnjuàn)、謄寫(ténɡxiě)、榮譽(rónɡyù)、乞討(qǐtǎo)收訖(shōuqì)、迄今(qìjīn)、紺青(ɡànqīnɡ)、泔水(gānshuǐ)柑橘(ɡānjú)、諂媚(chǎnmèi)、陷阱(xiànjǐnɡ)、滔天(tāotiān)、娼妓(chāngjì)、倡導(chànɡdǎo)、猖狂(chānɡ
    kuánɡ)、畏葸(wèixǐ)、豬崽(zhūzǎi)、思想(sīxiǎng)。
    3、成語積累
    耀武揚威:炫耀武力,顯*風。貶義詞
    昂頭闊步:仰著頭,邁著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奮,意氣昂揚。
    畏葸不前:畏懼不敢向前。
    蠱惑人心:迷惑人心。
    鴻篇巨制:指規(guī)模宏大的著作。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豁然開朗:①指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②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
    層次分析:
    第一自然段,先由影片名字“我若為王”引出論題,緊接著明確否定王權意識:“我根本不想做王”“王是什么東西?”進而說明封建王權只是“封建的殘物”而已。然后,再用“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為王,這世界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光景”一轉,引出下文對封建王權意識滋養(yǎng)下的種種奴才形象的描繪。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先連用四個“我若為王”分別領起前四段,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用形象生動而又幽默辛辣的語言描繪了“我若為王”后所見到的種種奴才嘴臉;然后提出“為什么人們要這樣呢?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兒女和親眷呢?”接連兩問,引發(fā)更進一步的思考,“恍然大悟”:“我將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這就形象地指出王權意識的危害:只能滋生各種奴才。從而充分表達了“封建君主制是滋生奴才的溫床”這一見解。
    后兩段,在前面論述封建王權意識的本質與危害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該怎樣直面王權與奴性的問題。先明確指出作為“民國國民”,應該“憎惡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因為奴才的存在嚴重阻礙著世界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后,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一個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BR>    綜上所述,全文緊緊圍繞“我若為王”的論題,通過設想了“我若為王”后的種種情景,有力地抨擊了由封建王權意識所滋生的國民的奴隸性,號召人們滅絕奴性,爭做“真的人們”(自由、民主的國民)。
    作者簡介:
    文學頗多奇人怪人,聶紺弩是其中之一。他落拓不羈,不拘小節(jié),口無遮攔,我行我素,一生坎坷,多災多難,10年囹圄,8年病疴。能活到83歲真是一個奇跡。
    1903年出生于湖北,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畢業(yè)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后曾任南京中央通訊社副主任,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輾轉各地從事抗日宣傳、報刊編輯和進步文藝活動。
    1951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改。*期間以“現行*”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粉碎四人幫后,狀如鬼影,老伴帶他去理發(fā),他“攬鏡大駭,不識鏡中為誰”。1986年3月,走完了他那曲折的傳奇人生。
    聶紺弩是雜文大家,在雜文、古典小說研究、舊體詩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夏衍認為“魯迅以后雜文寫得好的,聶紺弩為第一人。不過他為人稱道的文學成就,還是他在逆境中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和藝術感染力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以至在詩壇上有了“聶體”之譽。不少名篇、名句被傳誦一時,如“男兒臉刻黃金印,一笑身輕白虎堂”等人物詩;“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交心坦白難”等*詩。
    練習題:
    1、給下面加點詞語注音:
    親眷()鞠()躬呵()斥諂()媚()
    悲戚()帽盔()畏葸()憎()惡()
    2、解釋下面所給詞語
    ①光景:②殘物:
    ③指摘:④乞求:
    ⑤恍然:⑥敬畏;
    3、找出并改正下面詞語中的錯別字:
    想象()丑漏()頑烈()喝斥()
    柔宛()畏思()面像()原故()
    4、下列各句中關聯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
    B、縱然是刮大風,下大雨,山也只是巋然不動。
    C、她不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錯誤。
    D、無論成功和失敗,我們都要有信心。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題。
    在電影刊物上看見一個影片的名字:“我若為王”。從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無關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這世界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光景呢?這自然是一種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嗎?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將用他的手去打天下,決不會放在口里說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為王,這世界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光景?
    5、作者對“王”和“為王”持一種什么態(tài)度?
    6、作者評價自己由影片名而聯想的活動用了哪一詞?
    7、有“我若為王”不現實想法的我與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區(qū)別?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8-11題。
    我若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懷疑,為王后只會有余的。但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侯,她也仍舊是王后。一個王后是如何的尊貴呀,會如何的被人們像捧著天山的星星一樣捧來捧去呀,假如我能夠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懷疑,為王后只會有余的”這一句有何深意?
    9、“但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侯,她也仍舊是王后。”說明了什么道理?
    10、“人們像捧著天山的星星一樣捧來捧去”,說明了一種什么現象?
    11、“假如我能夠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一句中“有趣”一詞怎樣理解?
    
【篇二】

    拿來主義原文: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fā)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澳脕碇髁x”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匆婔~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六月四日。
    主題思想:
    本文主要論述的是拿來主義。在“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的反復比照之下,引出“拿來主義”。一味的“送去”,則有可能走上賣國之路。一味的接受“送來”,則意味著甘心接受文化的經濟的侵略。“送去”與“送來”不行,“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課文整體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著重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
    第二部分(第3~5段)著重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
    第三部分(第6~7段)著重揭露“送來者”的真面目,劃清“拿來”與“送來”的界限,提出“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指出“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是“占有”“挑選”和創(chuàng)造,后得出結論。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著重批判“送去”和“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第三部分著重批判“送來”。這三個部分以破為主,批判逐層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舉“送來”的貨色與第一部分列舉“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相呼應,文章從“送去”“送來”兩個角度證明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也便于讀者對“送去”“送來”加以比較。
    文章的前三個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來”,第二部分提出“拿來主義”,第三部分闡述“拿來主義”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論點。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為主,立中有破,對“拿來主義”作了正面的分析,對論點用比喻進行正面的、直接的、具體的闡述。
    二、領悟內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繼承文化遺產這個重大問題,精當地概括為“拿來主義”。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作者批判了那種在舊的遺產面前嚇破了膽、無所措手足的“孱頭”,也批判了那種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毀壞遺產的“昏蛋”,為正確地批判繼承文化遺產掃除障礙。
    2.“挑選”,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作者認為,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三種:有益無害的(即“魚翅”),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即“鴉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煙槍”“煙燈”和“姨太太”),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總之,根據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于那種“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的“廢物”,即那種“全盤繼承”論者,作者投以蔑視和厭惡。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青年時代,深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18年5月,第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其在新文學的地位。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杰出的作品之一。
    練習題:
    一、下列詞語中加黑的字注音、書寫均無誤的一組是()。
    A.殘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鴉片(y?。┠X髓(suǐ)
    C.自栩(xǔ)玄虛(xúan)
    D.吝嗇(sè)蹩進(piē)
    二、下列詞語中加黑字意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A.長歌當哭得當當天
    B.無緣無故變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華酒精
    D.一一列舉舉例舉止
    三、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組是()。
    ①南京的夏季是氣溫高的地區(qū)之一。
    ②只要認真努力地學習,就會有真才實學。
    ③這時全場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臺上。
    ④經過努力,王琳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⑤一個科學家能夠以自己杰出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非常榮譽的事情。
    ⑥他戰(zhàn)勝了許多困難,取得了顯著成就。
    ⑦大會批判了這種錯誤觀點。
    A.②③④B.②④⑤
    C.④⑤⑥D.④⑥⑦
    四、對以下句義理解正確的有()。
    ①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閉關自守的政策。)
    ②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魯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魯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
    (只要堅持和實行了拿來主義,文藝就會成為新文藝。)
    五、閱讀并回答問題。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
    1.魯迅先生為什么說“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論是什么?
    3.作者將“尼采”“發(fā)了瘋”和“中國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義”,“尼采”和“中國”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六、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A.比喻論證B.對比論證C.類比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