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是明末清初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屈大均的詩詞《秣陵》注釋,歡迎閱讀!
《秣陵》
牛首開天闕,龍岡抱帝宮。
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注釋
1、這首詩通過南京懷古,抒發(fā)對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稱為秣陵。
2、"牛首"二句:寫南京形勝。牛首,又名牛頭山,在南京市南,雙峰東西對峙,狀如皇宮前兩旁的闕樓,又稱天闕。龍崗:指鐘山。相傳諸葛亮曾論南京的地形說:"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見《六朝事跡》)
3、"六朝"二句:寫城市殘破。六朝,見錢謙益《金陵后觀棋》注
4、六朝: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統(tǒng)稱之為"六朝"。六朝時戰(zhàn)亂頻仍,興亡迅速。這句詩從圍棋殘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對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感慨。〉。萬井,形容都會中戶口多。符載《五福樓記》:"二江東注,萬井如畫。"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殘破。
5、"訪舊"二句:寫人事凋零。烏衣,東晉以及南朝時聚居于南京烏衣巷的王謝諸名門大族。《六朝事跡》:"烏衣巷,王導、紀瞻宅皆在此。"這里借指明代的遺民。玉樹,指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端鍟の逍兄尽罚?quot;禎明初,后主作新歌,辭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
6、"如何"二句:聯(lián)系古今,點明亡國之恨。大江,長江。
擴展閱讀:屈大均的生平
屈大均(1630—1696)漢族,明朝遺民,文學家。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身處明末清初,尊重個人意志,稱其為明遺民。16歲時補南海縣生員。年16,從陳邦彥受業(yè)于越秀山。同年,歸番禺,復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紹隆。翌年,清兵陷廣州,其父告誡說:“今之時,仕則無義,潔其身,所以存大倫也?!贝缶軒熃谈赣?,矢志反對民族壓迫。[3]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fā)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返回關內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jiān)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滴醵?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
古人對于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qū)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zhàn)爭,實為捍衛(wèi)文明之戰(zhàn)。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jīng)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令人敬佩。
擴展閱讀:屈大均的個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lián)絡志士,冀求恢復中華?!傲曛小U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fā)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jīng)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xiāng)”(《紫荊關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山鬼紛媚人,前驅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圣賢恥獨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茍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閑”(《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云州》、《舊京感懷》、《早發(fā)大同作》、《魯連臺》、《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
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嘆》、《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于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其文沉浸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
《秣陵》
牛首開天闕,龍岡抱帝宮。
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注釋
1、這首詩通過南京懷古,抒發(fā)對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稱為秣陵。
2、"牛首"二句:寫南京形勝。牛首,又名牛頭山,在南京市南,雙峰東西對峙,狀如皇宮前兩旁的闕樓,又稱天闕。龍崗:指鐘山。相傳諸葛亮曾論南京的地形說:"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見《六朝事跡》)
3、"六朝"二句:寫城市殘破。六朝,見錢謙益《金陵后觀棋》注
4、六朝: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統(tǒng)稱之為"六朝"。六朝時戰(zhàn)亂頻仍,興亡迅速。這句詩從圍棋殘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對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感慨。〉。萬井,形容都會中戶口多。符載《五福樓記》:"二江東注,萬井如畫。"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殘破。
5、"訪舊"二句:寫人事凋零。烏衣,東晉以及南朝時聚居于南京烏衣巷的王謝諸名門大族。《六朝事跡》:"烏衣巷,王導、紀瞻宅皆在此。"這里借指明代的遺民。玉樹,指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端鍟の逍兄尽罚?quot;禎明初,后主作新歌,辭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
6、"如何"二句:聯(lián)系古今,點明亡國之恨。大江,長江。
擴展閱讀:屈大均的生平
屈大均(1630—1696)漢族,明朝遺民,文學家。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身處明末清初,尊重個人意志,稱其為明遺民。16歲時補南海縣生員。年16,從陳邦彥受業(yè)于越秀山。同年,歸番禺,復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紹隆。翌年,清兵陷廣州,其父告誡說:“今之時,仕則無義,潔其身,所以存大倫也?!贝缶軒熃谈赣?,矢志反對民族壓迫。[3]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fā)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返回關內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jiān)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滴醵?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
古人對于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qū)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zhàn)爭,實為捍衛(wèi)文明之戰(zhàn)。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jīng)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令人敬佩。
擴展閱讀:屈大均的個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lián)絡志士,冀求恢復中華?!傲曛小U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fā)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jīng)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xiāng)”(《紫荊關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山鬼紛媚人,前驅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圣賢恥獨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茍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閑”(《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云州》、《舊京感懷》、《早發(fā)大同作》、《魯連臺》、《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
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嘆》、《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于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其文沉浸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