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個案分析樣例集錦

字號:

認真觀察、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能夠幫助教師認識幼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等信息,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升經(jīng)驗、獲得進步。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好個案分析呢?今天為您推薦了幼兒園大班個案分析樣例集錦,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篇一】
    活動實錄:
    這期我們的主題是“動物大世界”。今天是周一,美工區(qū)的邵伯文正在專心致志制作小斑馬。不一會兒他興奮地拿者做好的斑馬自豪的對同桌的伙伴說:“瞧我做的斑馬神氣嗎?”“滿神氣的?!甭犕檫@么一說邵伯問覺得挺自豪的,連忙把斑馬放到了展覽區(qū)里。展覽區(qū)的斑馬又多了一制只??捎袔字欢际桥恐?,就連邵伯文剛才做的那匹斑馬,只要他的手一離開就倒下來。這樣試了好幾次還是不行?!袄罾蠋?,我的小斑馬站不起來”邵伯文著急的說。這時,一旁的王天昊說“只有小斑馬站得起來,我們的大斑馬都站不起來?!鄙鄄囊荒樌Щ蟆!澳悄銈兿胍幌霝槭裁茨??為什么小的能站起來,大的站不穩(wěn)呢?”我啟發(fā)道?!笆遣皇峭忍毩四??”聰明的邵伯文一下子叫了起來?!澳悄銈兿胂朕k法吧?”在我的提示下,邵伯文重新制作了它的腿,把斑馬的腿加粗了。這樣“躺”著休息的小斑馬站起來了。
    在活動后的講評中,邵伯文介紹了剛才制作斑馬的過程以及遇到困難后自己是怎樣解決的。接著他的話題,我對孩子們又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除了今天邵伯文的解決方法外,我們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讓小斑馬站起來嗎?許多孩子都積極的思考了起來,有的說手工紙?zhí)浟艘嬕稽c的紙才行;也有的認為斑馬的身體不能比較大,這樣肯定站不起來的;還有的小朋友說可將斑馬的腿用漿糊粘在桌子上也行…….
    分析與反思:
    大班孩子雖然運算思維已經(jīng)發(fā)展,但在平時的活動中具體形象思維還是掌控其行為。孩子們從最初的無意識發(fā)現(xiàn)到有意識的模仿再到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整個過程都是孩子興趣集中點。而老師在其中作為一個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僅需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相應的大環(huán)境,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相應的操作材料。
    而在個別幼兒的探索活動中,教師要關(guān)注孩子,觀察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發(fā)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走在孩子的前面,組織孩子集體討論,發(fā)覺孩子的潛能并讓孩子嘗試獨立解決問題,這時候教師要有引導者的角色意識,需要教師簡單的言語提示去引導孩子的探索行為,開拓孩子的思路。
    【篇二】
    背景: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我們通過高結(jié)構(gòu)和低結(jié)構(gòu)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著各種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對動物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教師,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汲取經(jīng)驗和養(yǎng)份。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長頸鹿”的故事。
    實錄一:
    今天的集體活動主要是畫長頸鹿,由于前不久剛剛畫過斑馬,于是,活動開始時我就請孩子們一起比較斑馬和長頸鹿的不同之處,孩子們的興致很高,講出了許多不同之處:長頸鹿的脖子比斑馬長;長頸鹿有觸角;長頸鹿的花紋是一塊一塊的,斑馬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樣……
    在孩子們盡情地討論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長頸鹿的一家,正當孩子們大叫:“好漂亮!”時,金天又一邊舉手一邊說:“我又發(fā)現(xiàn)不一樣了,斑馬有棕毛,長頸鹿沒有的!”
    “哦,你又發(fā)現(xiàn)了……”
    還沒等我講完,奔奔又叫起來:“長頸鹿有棕毛的!”
    “沒有的!”孩子們都叫了起來。
    “到底有沒有?你們仔細看過長頸鹿嗎?”
    “沒有的!”“有的!”這時,孩子們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
    一時間,我自己也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但活動又沒有結(jié)束,所以,我就告訴孩子:“現(xiàn)在,我們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那我們先別畫棕毛,等活動結(jié)束了,我們再一起去找找資料,如果有,我們再添上去,好嗎?”
    孩子們也同意我的提議,于是,活動就繼續(xù)進行下去,孩子們暫時畫的就是沒有棕毛的長頸鹿。
    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者間存在著相互制約、自動調(diào)節(jié)的動態(tài)平衡關(guān)系。教師教的越多越滿,幼兒的學必然越被動,在這種狀態(tài)下,幼兒的學習空間從何而來?反之,如果教師退一步,被動一點,幼兒則進一步,主動一些。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特征有過初步的討論,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將長頸鹿的特征重復給幼兒聽,而是借助幼兒對斑馬和長頸鹿的已有經(jīng)驗,先請孩子進行比較、討論,調(diào)動了幼兒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比較和發(fā)現(xiàn)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基本特征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所以,我認為前面的環(huán)節(jié),我和孩子的互動是成功的。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guān)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fā)展,關(guān)注幼兒的發(fā)展需要。雖然,在出示范例時,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發(fā)現(xiàn)不同的動態(tài)以及畫面上事物之間的重疊,但是,金天小朋友卻從我的畫上看出了“長頸鹿沒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爭論。當時,我自己也覺得一愣,因為自己在畫范例時,根本沒有考慮長頸鹿有沒有棕毛,而是憑自己的印象畫了出來,所以,我本身對長頸鹿就缺乏足夠的了解。但是,我沒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預設中,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也沒有權(quán)威地要求孩子服從老師的范例,而是鼓勵孩子回去收集資料,留給孩子繼續(xù)探索的空間。
    實錄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剛各自從家里帶來了長頸鹿的玩具,看到我,兩人都急著去拿自己的玩具來給我看。
    棋棋一邊拿,一邊就已經(jīng)說著:“長頸鹿是有棕毛的,不過是短的!”
    可是,當小剛的玩具拿來時,他卻說:“沒有棕毛的!”
    棋棋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錯了!”
    “沒有”
    兩人開始爭論,旁邊的小朋友也圍了很多,跟著一起爭論著!這時,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動物書來了,“老師,你看,書上的長頸鹿是有棕毛的,這里還寫的‘長頸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現(xiàn)在是2比1,不過,小剛顯然還不服氣,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們都比老師記性好,回家查了資料,老師倒忘記了,應該給老師批評!哎呀,你們玩具也有了,書也有了,我該到哪里查資料呢?”
    “上網(wǎng)!”有位孩子叫了起來。
    “好,那我們一起到科普網(wǎng)上查查資料!”
    于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圍到電腦旁邊,看我查資料,最后,孩子們從長頸鹿照片和文字介紹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資料以及爭論的過程說明他們對昨天出現(xiàn)的問題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這個活動是幼兒自己需要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所以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途徑都是各不相同的。當幼兒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問題還是無法得到解決,但他們又急需一個答案時,我又考驗孩子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收集資料,在這個小小的互動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資料的途徑。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漸漸領悟到,教師要關(guān)注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nèi)容,與幼兒共同合作學習。教師應追隨幼兒,從他們的反應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蘊含的學習價值,給予及時適當?shù)囊龑?,《綱要》中也提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fā)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傾瀉式的灌入。
    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否達成,僅僅依靠教師的權(quán)威是難以實現(xiàn)的,和諧默契的師幼關(guān)系在其中起著橋梁作用。在與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而感動,它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淀著、積累著。當然,在師幼互動中,不僅幼兒得到了積極的影響和發(fā)展,教師也同樣可以從師幼互動中汲取經(jīng)驗和成長的養(yǎng)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這正是每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
    【篇三】
    活動背景:
    開學到現(xiàn)在,我們一直在開展“我是中國人”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在此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很多表現(xiàn)表達的機會。在進行到“了不起的中國人”的站點時,孩子們對“京劇臉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對京歌情有獨鐘,而且也非常愿意在紙上畫臉譜,涂臉譜。漸漸地,孩子們已不滿足現(xiàn)狀,很多孩子都會主動地來問我:“席老師,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做京劇臉譜呢?”于是,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我想到了我們的陶藝活動,它不僅是我園的民族特色活動,而且也是孩子們很好的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那何不把京劇臉譜融入到陶藝活動中去呢?于是,我努力去尋找各種和陶藝活動相關(guān)的材料,并把這些豐富的材料投放到孩子們操作的環(huán)境中,我想,這樣的話,孩子們不僅能主動地參與進來,而且能在自己的發(fā)現(xiàn)、選擇、探索中,與老師投放的暗示材料的互動中,使京劇臉譜的表現(xiàn)方式更加地多樣化。相信,孩子們的情緒情感也會得到較好地體驗。
    觀察對象:大一班
    觀察實錄:
    今天的陶藝活動,我們引進了電腦,并且在大的黑板上布置了各種顏色的京劇臉譜的圖片。孩子們進入陶藝室后,立刻被這些圖片吸引了,在充分的欣賞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工作”起來。
    片段一:
    部分孩子來到了長桌邊,被長桌上的陶泥吸引了,聰明的沈逸辰說:“陶泥什么都好做,我們一起來做京劇臉譜?!庇谑牵枚嘈∨笥褔谝黄?,拿起了手中的泥,認認真真地埋頭苦干起來,只見孩子們在沈逸辰小老師的帶領下,各把泥分成了一塊大、一塊小,大泥變成了京劇臉譜的臉,小泥搓成了長長的泥條,繞在了大泥變成的臉上,一會兒工夫,京劇臉譜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了。葛辰添好奇地問:“京劇臉譜應該是彩色的啊,象這樣才好看,而我們的確是泥巴的顏色,好象不是很好看?!鄙蛞莩娇戳丝此闹苷f:“那兒不是有顏料嗎?我們再加工一下,不是可以了嗎?”于是,孩子們搬來了顏料和毛筆,開始在泥巴上涂色,沒過多久,用泥巴做成的京劇臉譜都變了樣,沈逸辰的京劇臉譜變成了黃臉,葛辰添的京劇臉譜變成了紅臉,……大家相互欣賞起來。
    片段二:
    金旖陳和部分好朋友在欣賞完電腦里的京劇臉譜圖片后,尋找起陶藝室里的其他京劇臉譜作品,并且紛紛贊嘆起來:“哇,掛在墻上的真好看呀?!薄澳銈兛?,在花瓶上也可以用京劇臉譜裝飾。”“還可以在瓷盤上打扮呢。”“還可以在鵝卵石上畫呢?!薄⒆觽冊秸f越興奮,這時,眼睛亮亮的張銘君發(fā)現(xiàn)了墻邊的長桌上放著很多空空的,光光的,什么也沒有裝飾的瓦片、瓷盤、鵝卵石、花瓶等,她馬上把好朋友拉了過來,在一陣切磋后,各自拿著要裝扮的東西“操作”起來,張銘君、徐思奕等在瓷盤、鵝卵石、瓦片上用顏料進行裝扮,聰聰、潘綠吟等找來了剛才小朋友用陶泥制作好的京劇臉譜,在背面渦上了泥漿,把它繞在了花瓶上,……沒過多久,一件件精致的作品紛紛出臺,展示臺上的京劇臉譜琳瑯滿目起來。
    片段三:
    孩子們圍在了展示臺的邊上,欣賞起了自己和同伴制作的京劇臉譜,非常地驕傲。這時,我放起了我們學過的京歌“我是一個中國人?!焙⒆觽兩駳獾匕嚅T弄斧起來,有的做起了有力的動作,有的唱得小頭直晃……完全陶醉在其中,粗粗一看,還真有那么回事!
    分析:
    不難看出,此次活動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精彩的,我覺得最根本的還是和活動中,所提供的各種材料有關(guān)。
    首先:老師在此活動中投放的各種京劇臉譜的電腦圖片、黑板上的展示圖片、墻壁上的欣賞作品等都對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也是孩子們的最近熱點話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所以,使孩子們有動手操作的愿望及主動參與的興趣。并能專注地進行陶藝活動。這也是孩子們的一種表現(xiàn)表達的需要。
    其次,老師也在此活動中投放了多樣的操作材料(陶泥、花瓶、瓷盤、瓦片、鵝卵石等)和相應的輔助材料(各種顏料),這些暗示材料的提供,給了孩子們極大的表現(xiàn)表達的空間,發(fā)展了孩子們的思維,滿足了孩子們探索創(chuàng)造的需求。使孩子們在材料中得到啟發(fā),得到靈感,各尋所需,分別制作。這不僅拓展了對“京劇臉譜”表達表現(xiàn)的方式,使它的表達表現(xiàn)方式更加地多樣化,而且,也使原本非常平面的制作、操作活動變得立體起來,生動起來。
    再次,老師在此活動中,始終是一個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僅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相應的大環(huán)境,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相應的操作材料即可。同時,把更多的表現(xiàn)表達的機會留給聰明的孩子們,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發(fā)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使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較完美地表達表現(xiàn)出了京劇臉譜的基本特征,也使大部分孩子在制作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經(jīng)驗。所以,當最后,“我是一個中國人”的京歌響起時,孩子們又大膽、投入地表現(xiàn)起來,使孩子們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