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贊美竹子的古詩《畫竹歌》原文賞析

字號: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下面是分享的白居易贊美竹子的古詩《畫竹歌》原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畫竹歌》
    唐代:白居易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jié)節(jié)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tài),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賞析】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xiàn)與評價,贊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xié)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xié)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xiàn)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xiàn)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huán)境、神態(tài)。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xiàn)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tài),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tài)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tài),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tài)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huán)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tài)都畢現(xiàn)無遺。由于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里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暗投o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xiàn)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fā)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發(fā)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tài)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于“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保ā墩摫普媾c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保ā稌沉晖踔鞑舅嬚壑Χ住罚┮簿褪钦f,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
    擴展閱讀:白居易軼事之藏書故事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后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發(fā)展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