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讀后感范文八百字三篇

字號: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yǎng)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整理了初中一年級讀后感范文八百字三篇,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寒假在家看了一位臺灣作家寫的《合肥四姐妹》。剛開始看《合肥四姐妹》的時候覺得平淡無奇,可是后來越看越喜歡,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合肥四姐妹》中描寫的四姐妹不是中國歷舉足輕重的任務,他們的家庭雖富賈一方,但卻比不上中國近代的宋氏三姐妹的家庭殷實;四姐妹雖是個個大學畢業(yè),學富五車,但比起宋家姐妹個個“海歸”來也顯得稍遜一籌,那么的婚姻也是非常平凡,他們在中國歷可以說毫無任何影響,但究竟為什么作者付出那么多心血,花費那么多精力去撰寫這樣的書呢?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平實的記錄,記錄中國二十年代社會生活風貌,記錄人文,記錄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以及歸宿。這也許就是歷史可以延續(xù)下去的原因。
    這本書借著張家四個姐妹的生活軌跡給人們展現(xiàn)了中國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生活畫卷,時間跨度長達100年之久。10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可它對一個人,一個社會來說可以說可以說是太漫長了。一個人如果他可以活100年,那么他將經(jīng)歷怎樣的變化,他的容顏,他的心態(tài),他的身邊的人、物、事將經(jīng)歷怎樣的變化??赐赀@本書,我想大家都會得出自己的答案。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四姐妹的故事是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地波濤洶涌的變革中開始的。她們姐妹四人的曾祖父曾在清政府抗擊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功勞,因此,他從此官運亨通,財源廣進,在安徽地區(qū)是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人家。四姐妹從小到大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以至于后來個個不僅知書達理,而且通曉中國古典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成為中國昆曲藝術(shù)的傳乘者都是因為她們的曾祖父年輕時為國、為家積攢的富庶產(chǎn)業(yè)。張家四姐妹的父親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他并非父親親生,而是由他父親一系的兄長過繼來的。四姐妹的父親沒有她們曾祖父那么赫赫有名,他的一生既沒從戎,也不做官,更不過問家里的生意,他就是個中國古代非常典型的知識分子,是個有著古代傳統(tǒng)道德思想,近代先進文化理念,有理想有追求,但又沒有實際作為的人物。他的一生最值得談論的恐怕就是生養(yǎng)和教育了張家四個姐妹(當然還有其他六個兄弟)。葉圣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边@句夸贊的話,說的就是民國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個女兒。
    本書中的主人公雖然都出生在20世紀初,但他們所生活的背景卻是中國最動蕩或最悲慘的19世紀末。她們自己沒有選擇出生的機會,對四姐妹而言,從父親身上得到的自由和愛獲益終生。這種自由和愛的氛圍讓四姐妹積極的,活躍的,毫無束縛的發(fā)展。比起同齡的或同情況的孩子們,她們無疑是幸運的。
    【篇二】
    提起上海已經(jīng)有九十年歷史的五酒店“錦江飯店”,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創(chuàng)立者——董竹君,竟然是個女子。
    1900年,董竹君誕生在上海洋涇濱的一個貧民窟里,她的父親是黃包車夫,母親是個洗衣婦,家里一貧如洗。在她12歲那年,迫于生計,為了給父親治病,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女。在妓院里她認識了革命黨人夏之時并和他相愛了。她雖然很想做一個良家婦女但是年僅16歲的董竹君并沒有要夏之時贖她出來,她不愿意在以后生活中背負一個欠他人情思想,被他人歧視的包袱。她找準機會機智地逃出了妓院。我很佩服16歲的她怎會有如此的心計,一個女子特別是在那一個環(huán)境下呆著的女子竟然有如此遠大的見識。能遇到一個愿意贖她的人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可她卻沒有依靠任何人獨自跑了出來,逃離了那個苦海。一個多么聰明膽大的女子??!
    她和夏之時結(jié)婚之后成了顯赫一時的四川省督軍夫人,但她不愿意和丈夫整天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也不愿意丈夫沉迷在重男輕女,麻將和鴉片中,帶著她的孩子們毅然離開了四川、離開了她丈夫,來到她的老家大上海闖蕩。她獨力養(yǎng)育的四個女兒都成了棟梁之材,既有八一電影廠的創(chuàng)辦人,也有鋼琴家,又有紐約圖書館的館長。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既注重包裝(穿戴打扮),也注重內(nèi)涵(讀書上進)。這一點,也值得孩子們的家長借鑒。作為孩子的母親她是成功的。
    董竹君知道自己也要上進。她和夏之時沒有分居以前去日本留過學,又通過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錦江茶館和餐廳。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創(chuàng)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外賓的五錦江飯店。在事業(yè)她也是成功的。她飯店的標語就是“請把你的滿意告訴你的朋友,請把你的不滿告訴我們”。
    從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到1997年香港回歸,董竹君的一生歷經(jīng)了晚清、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她從一個洋車夫的女兒,淪為青樓賣唱女;又憑借聰明伶俐的性格,成為“督軍夫人”;后來又不堪夫權(quán)的牢籠,歷盡艱險只身去日本求學……一生風雨飄搖,坎坷不斷。但當命運每一次打擊她,她都能像鳳凰涅槃一樣,獲得新生。她曾說:“我不向無理取鬧低頭,對人生坎坷沒有怨言。”
    在她的這本自傳中,我看到的不僅一個女人的傳奇,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
    【篇三】
    社會學,一個有點冷門的學科,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因為社會學中,有著奴役與自由的本質(zhì)。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社會對個人的全面控制。有人把社會比作一座大監(jiān)獄,它利用人渴望被群體接受的心理,來操控人的思想和行為,讓再桀驁不馴的人也得回歸軌道。
    伯格是在社會學學科內(nèi)外的廣闊背景中引導著我們開始這趟旅程的。首先進入眼簾的風景是社會學學科的主要理論圖景和社會學的視野,而這些可以啟發(fā)并且豐富我們對日常平凡瑣事的理解。伯格從人文視角出發(fā),指出了這一學科與歷史學和哲學的密切關(guān)系。
    然后,這趟旅程向我們展現(xiàn)了社會學的追求――"社會學的視野是放眼于人類生活的廣博、開放的視野,是擺脫了束縛的視野"。
    第三站我們進入了社會的微觀層面,去看一看每個人是如何形成自我形象和世界觀的,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自畫像"不斷在變化,因為"我們回憶過去的經(jīng)歷時往往反復進行新的解釋。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有多少觀點,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
    接下來的幾章"人在社會"、"社會在人"、"社會如戲"聯(lián)系甚為緊密,仿佛一串連環(huán)炮彈,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并重建著我們的三觀。一番狂轟亂炸之后,心靈的世界仿佛清靜了許多,社會原來這般摸樣。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想想在你每次面臨人生"轉(zhuǎn)折點"之際,身邊的人,尤其家長老師還有各種關(guān)心你的長輩,總會囑咐一句,要學會適應新環(huán)境。當你畢業(yè)面臨就業(yè),走向社會那天,他們更是語重心長告誡你,一定一定要適應社會。所謂的適應就是,別管社會給你事先設定了什么跑道,你只管跟著大家跑就是。千萬別脫軌,千萬別偏離跑道,千萬別掉隊。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想做的事、想要的東西,真是完全自發(fā)、來源于內(nèi)心嗎?還是說承受著法律、家庭、職業(yè)、身份帶來的重重壓力,只是盡力表現(xiàn)出人們所期望的樣子?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控制無處不在。而意識到這一點,正是脫離控制、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這本書讓我們時刻保持懷疑,反思“常識”,然后才能構(gòu)建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