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經學地位的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其書的流傳,愈益張揚,擴大了它在史學、文學等各方面的積極影響,同時,也為《左》學的發(fā)展添加了一些復雜化、神秘化的內容,值得辨析。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左傳》:襄公十六年。歡迎閱讀參考!
《襄公十六年》
【原文】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晉悼公。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wèi)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晉人執(zhí)莒子、邾子以歸。齊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會。五月甲子,地震。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wèi)寧殖、宋人伐許。秋,齊侯伐我北鄙,圍郕。大雩。冬,叔孫豹如晉。
【傳】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為傅,張君臣為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虞丘書為乘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會于湨梁。命歸侵田。以我故,執(zhí)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齊、楚之使?!?BR> 晉侯與諸侯宴于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于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wèi)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BR> 許男請遷于晉。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晉人歸諸侯。
鄭子蟜聞將伐許,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穆叔從公。齊子帥師會晉荀偃。書曰:「會鄭伯?!篂橐墓室?。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許,次于函氏。
晉荀偃、欒□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zhàn)于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秋,齊侯圍郕,孟孺子速繳之。齊侯曰:「是好勇,去之以為之名。」速遂塞海陘而還。
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與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鼓率逶唬骸敢札R人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比執(zhí)事之間,恐無及也!」見中行獻子,賦《圻父》。獻子曰:「偃知罪矣!敢不從執(zhí)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魯及此?!挂姺缎?,賦《鴻雁》之卒章。宣子曰:「□在此,敢使魯無鳩乎?」
【譯文】
十六年春季,安葬晉悼公。晉平公即位,羊舌肸做太傅,張君臣做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做公族大夫,虞丘書做乘馬御。改穿吉服,選賢任能,在曲沃舉行烝祭。晉平公在國都布置守備以后就沿黃河而下,和魯襄公、宋平公、衛(wèi)獻公、鄭簡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會見。命令諸侯退回互相侵占的土田。由于我國的緣故,拘捕了邾宣公、莒犁比公,而且說這兩國“使者來往齊國、楚國之間”。
晉平公和諸侯在溫地舉行宴會,讓大夫們舞蹈,說:“唱詩一定要和舞蹈相配合。”齊國高厚的詩與舞蹈配不好。荀偃發(fā)怒,并且說:“諸侯有別的想法了?!弊尨蠓騻兒透吆窠Y盟,高厚逃走回國。當時叔孫豹、晉國荀偃、宋國向戌、衛(wèi)國寧殖、鄭國公孫蠆、小邾國的大夫盟誓說:“共同討伐不忠于盟主的人?!?BR> 許靈公向晉國請求遷都。諸侯就讓許國遷移,許國的大夫不同意,晉國人讓各國諸侯回國而單獨出兵進攻許國。
鄭國的子蟜聽到將要進攻許國,就輔佐鄭簡公跟從諸侯的軍隊。穆叔跟從魯襄公回國。齊子率領軍隊會見晉國荀偃。《春秋》記載說“會鄭伯”,是為了把序列擺平。
夏季,六月,軍隊駐扎在棫林。初九日,攻進許國,駐扎在函氏。
晉國的荀偃、欒黡帶兵進攻楚國,報復在宋國揚梁的那一次戰(zhàn)役。楚國的公子格帶兵,和晉軍在湛坂作戰(zhàn)。楚軍大敗。晉軍就侵襲方城山的外邊,再次進攻許國然后回國。
秋季,齊靈公包圍成地,孟孺子速攔擊齊軍。齊靈公說:“這個人喜歡勇敢,我們離開這里以使他成名?!泵先孀铀倬投氯撕j€險道然后回去。
冬季,穆叔去到晉國聘問,同時說到齊國的事情。晉國人說:“由于寡君還沒有舉行禘祭和百姓沒有安息,所以不能救援,如果不是這樣,那是不敢忘記的?!蹦率逭f:“由于齊國人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發(fā)泄憤恨,因此才來鄭重請求。敝邑的危急,早晨等不到晚上,伸長了脖子望著西邊說:‘也許可以來救援了吧!’等到執(zhí)事得空閑,恐怕來不及了?!币娏酥行蝎I子,賦了《圻父》這首詩。獻子說“偃知道罪過了,豈敢不跟從執(zhí)事來一起為國家憂慮,而讓魯國到達這樣的地步!”見了范宣子,賦《鴻雁》這首詩的最后一章。范宣子說:“匄在這里,豈敢讓魯國不得安寧?”
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
與史學成就相比,《左傳》的文學價值比較容易受到忽略。其實,從我國古代文學的演變過程來看,《左傳》在這一領域同樣有其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地位。概略而言,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傳》顯示了由單純記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謀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觸目地增加了敘事的形象性、生動性(尤其一些戰(zhàn)爭的敘寫最有特色),從而體現(xiàn)早期史書中文學成分的顯著積累。在先秦文學,《左傳》出現(xiàn),預示著散文的發(fā)展已經面臨更加廣闊的天地。
二、《左傳》在鋪敘事件過程中,第一次展現(xiàn)了一批有著各自經歷和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雖非完全著意而為,卻也時有渲染、夸飾之筆,客觀上積累了形象塑造的寶貴經驗,為此后傳記文學、歷史小說涌現(xiàn)提供了難得的啟示、重要的借鑒。
三、《左傳》語言簡潔而準確,生動而富于表現(xiàn)力,注意細致描摹,長于運用比喻,達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視為某種規(guī)范;其特具的文學色彩與文學價值,也是此前記事文字中所罕見的。
四、從總體看,《左傳》思想深邃、文風樸厚,敘事、狀物精彩而富于多樣性,留下了許多久經傳誦的佳作,其中不少業(yè)已成為后世人們稱文的典范。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歷代堪稱“觀止”的優(yōu)秀古文,所收《左傳》各篇(節(jié))竟達三十三則之多,可見一斑。此外,《左傳》豐富的內容,多姿多彩的歷史故事,還作為一部分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為后代的小說、戲曲所利用和發(fā)揮,這在我國古代文學發(fā)展也是并不多見的。
應該強調的是,由于自兩漢以迄明、清,《左傳》先被視為“解經”之作,其后更升格于重要經書的行列,它在我國文化的地位一度被推崇到至高的地步。唐初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于“三傳”中特重左氏一家,《左傳》更獲得與《易》、《書》、《詩》等主要經學元典幾相比并的突出地位。
隋唐以后,科舉考試以《左傳》為重要科目之一,進一步促成了其書流傳的普泛性。兩千年來,有關《左傳》的注疏、考訂和論評,可謂代不乏見、數(shù)量繁多,清初彝尊《經義考》,收錄此前各類《左》學著作九十四種;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上海圖書編纂《中國叢書綜錄》,收歷代《左傳》注、疏、論的各種書目達兩百一十余種之多。
《左傳》經學地位的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其書的流傳,愈益張揚,擴大了它在史學、文學等各方面的積極影響,同時,也為《左》學的發(fā)展添加了一些復雜化、神秘化的內容,值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