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左傳》:襄公七年

字號:


    七年春季,郯子前來朝見,這是他第一次朝見魯襄公。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左傳》:襄公七年。歡迎閱讀參考!
    《襄公七年》
    【原文】
    【經(jīng)】七年春,郯子來朝。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小邾子來朝。城費。秋,季孫宿如衛(wèi)。八月,螽。冬十月,衛(wèi)侯使孫林父來聘。壬戌,及孫林父盟。楚公子貞帥師圍陳。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鄵。陳侯逃歸。
    【傳】七年春,郯子來朝,始朝公也。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nóng)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
    南遺為費宰。叔仲昭伯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遺,謂遺:「請城費,吾多與而役?!构始臼铣琴M。
    小邾穆公來朝,亦始朝公也。
    秋,季武子如衛(wèi),報子叔之聘,且辭緩報,非貳也。
    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廢疾,將立之。辭曰:「《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又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粺o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與田蘇游,而曰好仁?!对姟吩唬骸壕腹矤栁?,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如是,則神聽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衛(wèi)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尋孫桓子之盟。公登亦登。叔孫穆子相,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后衛(wèi)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過。吾子其少安!」孫子無辭,亦無悛容。
    穆叔曰:「孫子必亡。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詩》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恢^從者也。衡而委蛇必折。」
    楚子囊圍陳,會于鄬以救之。
    鄭僖公之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與子罕適晉,不禮焉。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及其元年,朝于晉。子豐欲愬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及將會于鄬,子駟相,又不禮焉。侍者諫,不聽,又諫,殺之。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簡公生五年,奉而立之。
    陳人患楚。慶虎、慶寅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往而執(zhí)之?!钩藦闹6c使告陳侯于會,曰:「楚人執(zhí)公子黃矣!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陳侯逃歸。
    【譯文】
    七年春季,郯子前來朝見,這是他第一次朝見魯襄公。
    夏季,四月,魯國三次為郊祭而占卜,都不吉利,于是就免除使用犧牲。孟獻子說:“我從今以后才知道有占卜和占筮了。郊祭是祭祀后稷,而祈求農(nóng)事順利。所以一到啟蟄節(jié)就舉行郊祭,郊祭以后開始耕種?,F(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耕種再來為郊祭占卜,占卜不吉利是應(yīng)該的?!?BR>    南遺出任費邑縣宰。叔仲昭伯做了管理修隧道的頭目,想要討好季氏,因而諂媚南遺。他對南遺說:“你去請求在費地筑城,我多給你勞力。”所以季氏在費地筑城。
    小邾穆公來魯國朝見,也是第一次朝見襄公。
    秋季,季武子去到衛(wèi)國,這是為了回報子叔的聘問,同時解釋所以延遲回報不是出于三心二意。
    冬季,十月,晉國韓獻子告老退休,公族穆子患有殘疾,準備立他為卿。穆子辭謝說:“《詩》說:‘難道不是早晚都想著前來?無奈路上的露水太多。’又說:‘不能親自辦事,百姓不會信任?!療o忌沒有才能,讓給別人,也許可以吧?請立起吧。起和田蘇有交往,田蘇稱贊他‘好仁’?!对姟氛f:‘忠誠謹慎地對待你的職位,喜愛這正直的人。神靈將會聽到,賜給你以大福?!w恤百姓是德,糾正直是正,糾正曲是直,把這三者合而為一是仁。像這樣,那么神靈就會聽到,降給他大福。立他為卿,不也是可以的嗎?”初九日,讓韓宣子朝見,于是他就告老退休。晉悼公認為韓無忌具有仁德,讓他做首席公族大夫。
    衛(wèi)國的孫文子來魯國聘問,同時答謝季武子的解釋,重溫和孫桓子結(jié)盟的友好關(guān)系。魯襄公登上臺階,孫林父同時登上。叔孫穆子相禮,快步進入,說:“諸侯會見,寡君從來沒有走在衛(wèi)君后面?,F(xiàn)在您沒有走在寡君后面,寡君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大夫您稍停一下吧!”孫林父沒有話說,也沒有改悔的樣子。穆叔說:“孫子必然逃亡。作為臣下而和國君并行,有了過錯又不改悔,這是逃亡的根本原因?!对姟氛f,‘退朝回家吃飯,從容自得’,說的是小心順從的人。專橫而又自得,必然遭受挫折?!?BR>    楚國的子襄包圍陳國,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陳哀公、衛(wèi)獻公、曹成公、莒子、邾子在鄬地會見以救援陳國。
    鄭值公做太子的時候,在魯成公十六年和子罕同去晉國,對子罕不加禮遇。又和子豐同去楚國,對子豐也不加禮遇。等到僖公即位的元年去晉國朝見,子豐想要向晉國控告而廢立僖公,子罕加以勸阻。等到將要在鄬地會見,子駟做相禮,僖公不以禮遇待子駟。侍者勸諫,不聽;又勸諫,殺了說話的人。到達鄵地,子駟派人夜里害死僖公,而用急病致死訃告諸侯。簡公當時五歲,就奉立他為國君。
    陳國人擔心楚國。慶虎、慶寅對楚國人說:“我們派公子黃去,你們逮住他?!背寺爮牧恕6c派人到會報告陳哀公,說:“楚國人抓住公子黃了。君王如果不回來,群臣不忍心國家宗廟的被楚滅亡,恐怕會有其他想法?!标惏Ч谑蔷吞恿嘶貋?。
    擴展閱讀:
    左傳思想傾向
    《左傳》中的人物與事件是按照歷史資料來編寫的,但作者在記敘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這種思想在倫理道德、政治主張、強調(diào)等級制度、尊卑觀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會變革的歷史趨勢。作者以敏銳的歷史眼光,記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現(xiàn)了新舊勢力的消長,揭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勢。作者在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做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為人們提供歷史的借鑒。《左傳》發(fā)展了《春秋》筆法,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描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xiàn)道德評價。比如莊公十年敘述“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與魯莊公的一段對話,就是通過曹劌的話語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同時,《左傳》創(chuàng)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敘事中或敘事結(jié)束后直接引入議論,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評價,以此表明作者的態(tài)度。
    其次,強調(diào)人的意義,重視民的作用。春秋時期,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社會變革的廣泛興起,神的地位逐漸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進步的政治家已經(jīng)理性地認識到人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意義。昭公十八年記載,夏五月氣候干燥,因而宋、衛(wèi)、陳、鄭等不少國家都發(fā)生了火災(zāi)。鄭大夫裨灶主張用寶物祭祀神靈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認為寶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鄭相子產(chǎn)則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觀點,認為靠“天道”無法解決人事的問題。結(jié)果是鄭國沒有進行祭祀,由于加強了人的管理,也沒有再發(fā)生火災(zāi)?;腹暧涊d隨國大夫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鼻f公三十二年記載周大夫史嚚說:“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边@些記載都鮮明地表現(xiàn)出,在天與人的關(guān)系上,《左傳》更強調(diào)人的意義。
    《左傳》還注意暴露丑惡,褒揚美善。作者本著“不隱惡”的態(tài)度,對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諸如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僭越篡逆、互相殘殺和貴族們的荒*無恥、奢侈糜爛的生活以及他們虛偽*詐、貪婪殘暴的性格,進行了如實的記錄和描寫。宣公二年記載的“晉靈公不君”,寫晉靈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從高臺上用彈弓射人取樂,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殺了廚師,最終釀成了晉國的政治災(zāi)難。《左傳》更注重褒獎美善,記述了許多人物不顧個人安危奔赴困難的感人事跡,歌頌了這些人物的愛國情懷。如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的“弦高犒師”,為鄭國爭取了主動,使來犯者不敢輕舉妄動;定公四年,吳軍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動了秦哀公,出師擊退了吳軍,挽救了楚國;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禮儀保護了魯定公,收回了被晉國占領(lǐng)的的魯國邊邑,打擊了晉定公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