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唐朝名將、宰相。他守邊多年,無顯赫武功,以建設、安撫見長。他“武緯文經(jīng)”,以誠信對待邊疆少數(shù)民族,因而深得他們的愛戴。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郭元振的《云》,歡迎閱讀!
《云》
唐•郭元振
聚散虛空去復還,野人閑處倚筇看。
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賞析】
這首題為《云》的小詩,語言通俗流暢,卻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熬凵⑻摽杖瓦€,野人閑處倚筇看”兩句寫詩人抬眼望天際的白云,只見云在空中聚來散去,不斷變換形狀,好像很自由自在的樣子。但詩人對此卻不屑一顧,還哂笑道“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濃云蔽月遮星,本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但詩人對此平凡景物卻能出以奇思妙想,說這些浮云不知道自己是飄浮無根的東西,卻肆意橫行,做弄出許多姿態(tài)來遮住皓月明星。這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濃云密布的現(xiàn)象,頗得濃云之神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憎惡之情。
其實,浮云舒卷與詩人何干?作者之所以憎惡浮云,只不過是借浮云蔽月遮星這一形象,來諷刺社會上那些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無自知之明的人罷了。據(jù)說,武則天任用酷吏,胡亂封官,一干小人上竄下跳,只手遮天,弄得朝中烏煙瘴氣,因此郭震才有感而發(fā)。然而,放在今天,這首詩仍有強烈的諷刺作用,可用以諷刺那些淺薄無知卻故意興風作浪,以為自己很風光的人。
擴展閱讀:郭元振的簡介
郭元振(656~713),中國唐朝將領。名震,字元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北)人。據(jù)《舊唐書》記載,少有才智,18歲舉進士,任通泉縣尉。因參與平息皇室內(nèi)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于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郁病逝途中。
年輕的郭元振負氣仗義,好使氣任俠,不以細務為意,愛打抱不平,還參加過鑄造私錢、販賣人口的活動,結交聯(lián)絡的人口有數(shù)千人。這件事傳到皇后武則天那里,武后召他進宮,當面查問這件事情。郭元振毫不隱瞞,并慷慨陳詞獻上這篇<古劍篇>。武后聽了他的一番談論,不但不加責備,還把他的詩篇傳抄數(shù)十份賞給學士李嶠、閻朝隱等人。并破格提升了郭震。授他為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曾出使吐蕃。長安元年(701)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治邊有方。起初,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南北界域相距不過400余里,突厥、吐蕃常發(fā)兵前來襲擾。他于該州南境設和戎城(今甘肅古浪),北境置白亭軍(今甘肅民勤東北),控制要道,開拓州境1500余里。從此,鞏固了涼州防務。他在任五年中,廣屯田,興水利,對涼州地區(qū)的安定和生產(chǎn)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神龍年間任左驍衛(wèi)將軍,兼檢校安西大都護,不久,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景云二年(711)任吏部尚書,后轉兵部尚書。先天元年(712)為朔方軍大總管,筑豐安(今寧夏中衛(wèi)西)、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以加強邊防。后因參與平息皇室內(nèi)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于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郁病逝途中。
擴展閱讀:郭元振的史籍文獻
《廣卓異記》云:“郭元振為通泉尉,前后掠所部千余人遺賓客,百姓苦之。武右使籍其家,有書數(shù)百卷。令問其資財所在,知皆已濟人,于是奇而免之。召見,大稱旨,令口占《古劍歌》進,天后奇之,命繕寫,賜諸學士?!?BR> 《冊府元龜》云:“郭元振為通泉尉則天聞其名召見與語甚奇之時吐蕃請和乃授元振右武衛(wèi)鎧曹充使聘於吐蕃?!?BR> 《堯山堂外紀》:“郭震,字元振。美豐姿,張嘉貞欲納為婚,曰:“吾五女各持一絲幔后,子牽之,得者為婦。”元振牽一紅絲,得第三女,有姿色。弱冠舉進士,后同中書門下,封代公。唐宰相二親存者,惟元振一人?!?BR> 郭代公嘗山居,中夜有人來叩,面如盤?寅,公了無懼色,徐染翰題其頰曰:“久戍人偏老,長征馬不肥?!蹦斯湟?。題畢吟之,其物遂滅。數(shù)日,公隨樵者閑步,見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數(shù)斗,所題句在焉。
郭元振初授通泉尉,嘗盜鑄及掠賣部口以餉賓客。武后召欲詰,既與語,奇之。
《云》
唐•郭元振
聚散虛空去復還,野人閑處倚筇看。
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賞析】
這首題為《云》的小詩,語言通俗流暢,卻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熬凵⑻摽杖瓦€,野人閑處倚筇看”兩句寫詩人抬眼望天際的白云,只見云在空中聚來散去,不斷變換形狀,好像很自由自在的樣子。但詩人對此卻不屑一顧,還哂笑道“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濃云蔽月遮星,本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但詩人對此平凡景物卻能出以奇思妙想,說這些浮云不知道自己是飄浮無根的東西,卻肆意橫行,做弄出許多姿態(tài)來遮住皓月明星。這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濃云密布的現(xiàn)象,頗得濃云之神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憎惡之情。
其實,浮云舒卷與詩人何干?作者之所以憎惡浮云,只不過是借浮云蔽月遮星這一形象,來諷刺社會上那些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無自知之明的人罷了。據(jù)說,武則天任用酷吏,胡亂封官,一干小人上竄下跳,只手遮天,弄得朝中烏煙瘴氣,因此郭震才有感而發(fā)。然而,放在今天,這首詩仍有強烈的諷刺作用,可用以諷刺那些淺薄無知卻故意興風作浪,以為自己很風光的人。
擴展閱讀:郭元振的簡介
郭元振(656~713),中國唐朝將領。名震,字元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北)人。據(jù)《舊唐書》記載,少有才智,18歲舉進士,任通泉縣尉。因參與平息皇室內(nèi)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于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郁病逝途中。
年輕的郭元振負氣仗義,好使氣任俠,不以細務為意,愛打抱不平,還參加過鑄造私錢、販賣人口的活動,結交聯(lián)絡的人口有數(shù)千人。這件事傳到皇后武則天那里,武后召他進宮,當面查問這件事情。郭元振毫不隱瞞,并慷慨陳詞獻上這篇<古劍篇>。武后聽了他的一番談論,不但不加責備,還把他的詩篇傳抄數(shù)十份賞給學士李嶠、閻朝隱等人。并破格提升了郭震。授他為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曾出使吐蕃。長安元年(701)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治邊有方。起初,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南北界域相距不過400余里,突厥、吐蕃常發(fā)兵前來襲擾。他于該州南境設和戎城(今甘肅古浪),北境置白亭軍(今甘肅民勤東北),控制要道,開拓州境1500余里。從此,鞏固了涼州防務。他在任五年中,廣屯田,興水利,對涼州地區(qū)的安定和生產(chǎn)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神龍年間任左驍衛(wèi)將軍,兼檢校安西大都護,不久,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景云二年(711)任吏部尚書,后轉兵部尚書。先天元年(712)為朔方軍大總管,筑豐安(今寧夏中衛(wèi)西)、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以加強邊防。后因參與平息皇室內(nèi)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于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郁病逝途中。
擴展閱讀:郭元振的史籍文獻
《廣卓異記》云:“郭元振為通泉尉,前后掠所部千余人遺賓客,百姓苦之。武右使籍其家,有書數(shù)百卷。令問其資財所在,知皆已濟人,于是奇而免之。召見,大稱旨,令口占《古劍歌》進,天后奇之,命繕寫,賜諸學士?!?BR> 《冊府元龜》云:“郭元振為通泉尉則天聞其名召見與語甚奇之時吐蕃請和乃授元振右武衛(wèi)鎧曹充使聘於吐蕃?!?BR> 《堯山堂外紀》:“郭震,字元振。美豐姿,張嘉貞欲納為婚,曰:“吾五女各持一絲幔后,子牽之,得者為婦。”元振牽一紅絲,得第三女,有姿色。弱冠舉進士,后同中書門下,封代公。唐宰相二親存者,惟元振一人?!?BR> 郭代公嘗山居,中夜有人來叩,面如盤?寅,公了無懼色,徐染翰題其頰曰:“久戍人偏老,長征馬不肥?!蹦斯湟?。題畢吟之,其物遂滅。數(shù)日,公隨樵者閑步,見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數(shù)斗,所題句在焉。
郭元振初授通泉尉,嘗盜鑄及掠賣部口以餉賓客。武后召欲詰,既與語,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