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數學備考:所有圖形與幾何的知識合集!望收藏!

字號: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于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小升初所有圖形與幾何的知識合集》供您查閱。
    
    圖形的認識、測量、量的計量
    一、長度單位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長度單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三、面積單位是用來測量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的。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四、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
    五、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六、面積單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體積單位是用來測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八、體積單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平面圖形【認識、周長、面積】
    一、用直尺把兩點連接起來,就得到一條線段;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可以得到一條射線;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可以得到一條直線。線段、射線都是直線上的一部分。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是有限的;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直線沒有端點,射線和直線都是無限長的。
    二、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就組成了一個角。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的計量單位是(°)。
    三、角的分類:小于90度的角是銳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鈍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四、相交成直角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五、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圍成三角形的每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邊,每兩條線段的交點叫做三角形的頂點。
    六、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按邊分,可以分為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七、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
    八、在一個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九、在一個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個直角或最多只有一個鈍角。
    十、四邊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常見的特殊四邊形有: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
    十一、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圓上的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個距離就是圓的半徑的長。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的線段叫做圓的直徑。
    十二、有一些圖形,把它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十三、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十四、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十五、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
    【1】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把平行四邊形通過剪切、平移可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
    ②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③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即:S=ah。
    【2】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②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③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積=底×高÷2。 即:S=ah÷2。
    【3】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②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③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畫圖說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把圓分成若干等份,剪開后,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②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
    ③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圓面積=πr×r=πr2。即:S=πr2
    十六、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 =(長+寬)× 2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正方形周長 = 邊長 × 4
    

    正方形面積 = 邊長 × 邊長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三角形面積 = 底 × 高 ÷ 2
    

    立體圖形【認識、周長、面積】
    一、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圓柱的特征:一個側面、兩個底面、無數條高。
    三、圓錐的特征:一個側面、一個底面、一個頂點、一條高。
    四、表面積:立體圖形所有面的面積的和,叫做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五、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容器所能容納其它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六、圓柱和圓錐三種關系:
    ①等底等高: 體積1︰3
    ②等底等體積:高1︰3
    ③等高等體積:底面積1︰3
    七、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①圓錐體積是圓柱的1/3,
    ②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
    ③圓錐體積比圓柱少2/3,
    ④圓柱體積比圓錐多2倍。
    八、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錐1、差2、柱3、和4。
    九、立體圖形公式推導:
    【1】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什么圖形?這個圖形的各部分與圓柱有何關系?(圓柱側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圓柱的側面展開后一般得到一個長方形。
    ②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
    ③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④圓柱的側面展開后還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
    正方形的邊長=圓柱的底面周長=圓柱的高。
    【2】我們在學習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時,是把圓柱轉化成以前學過的一種立體圖形(近似的)進行推導的,請你說出這種立體圖形的名稱以及它與圓柱體有關部分之間的關系?
    ①把圓柱分成若干等份,切開后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②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
    ③因為:長方體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積=底面積×高。即:V=Sh。
    【3】請畫圖說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①找來等底等高的空圓錐和空圓柱各一只。
    ②將圓錐裝滿沙子,倒入圓柱中,發(fā)現(xiàn)三次正好裝滿,將圓柱里的沙子倒入圓錐中,發(fā)現(xiàn)三次正好倒完。
    ③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即:V=1/3Sh。
    十、立體圖形的棱長總和、表面積、體積計算公式:
    

    名稱
    

    計算公式
    

    長方體棱長總和
    

    長方體棱長總和 = (長+寬+高)× 4
    

    長方體表面積
    

    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長方體體積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棱長總和
    

    正方體棱長總和=棱長×12
    

    正方體表面積
    

    正方體表面積=棱長×棱長×6
    

    正方體體積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圓柱體側面積
    

    圓柱體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體表面積
    

    圓柱體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圓柱體體積
    

    圓柱體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體體積
    

    圓錐體體積=
    
    

    圖形與變換
    一、變換圖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轉等,在變換位置時,每個圖形的相應頂點、線段、曲線應同步平移,旋轉相同的角度。
    二、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只改變它的大小時,通常要使每個圖形的要素,如長方形的長與寬,三角形的底與高等同時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縮小。
    三、對稱圖形是對稱軸兩邊的圖形經對折后能夠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圖形與位置
    一、當我們處在實際生活及情景中,面對教短距離時,通常用上、下、前、后來描述具體位置。
    二、當我們面對地圖、方位圖時,通常用東、西、南、北,南偏東、北偏東……來描述方向。再結合所示比例尺計算出具體距離,把方向與距離結合起來確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