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讀書心得及感悟合集

字號:

心得體會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評,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那么,為了方便您的寫作,今天就為您精心整理了寒假讀書心得及感悟合集,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寒假讀書心得及感悟【一】
    知道為什么而活著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
    當人長期處于一種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fā)生什么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zhàn)集中營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huán)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tài)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yōu)榱俗约汉团笥涯芑钕氯ザM行的殘酷的生存斗爭。作為一名敏銳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jīng)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炊钪?BR>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chǎn)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饑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里,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墒菗?jù)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么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nèi)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皩⑽蚁穹鈼l一樣置于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jié)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diào)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冷漠地注視著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huán)境里,人們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耙晃磺敉?jīng)_了進來,招呼我們?nèi)ゲ賵鲇^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云在西邊閃閃發(fā)光,整個天空布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云。然后,在幾分鐘的寂靜后,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說:“世界多美??!”在艱難絕望的環(huán)境里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環(huán)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欲望,向命運低頭。態(tài)度的選擇,就是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創(chuàng)造和工作,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的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chǎn)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并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當我把這本書一氣讀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想,是擁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勇氣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是對自己將發(fā)展成長為怎樣一個人的好奇。無論任何職業(yè)、地位、財富和種族,當一個人有所擔負、認真投入地生活著,并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他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沙漠是一個永不褪色的夢,風暴過去的時候,一樣萬里平沙,碧空如洗,它,仍然叫永恒。
    寒假讀書心得及感悟【二】
    《你是我不及的夢》是我心愛的作家三毛出版的一本書。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三毛已成為了一種象征。斯人早已遠逝,但提起這個名字依然會想到:一抔黃沙,一捧清泉,轟烈的愛,一場恣意的旅行。她和林徽因、張愛玲一樣,已經(jīng)被符號化了,她的一切都被打上自由、浪漫、率意、任性的標簽。她用文字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勇敢率真的形象。她是我心中永遠的三毛。
    旅行、寫作,是三毛選擇的人生。她將一生奉獻給了她所愛的人、世,她就如同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精靈,在人間走了48年,又回到了屬于她的地方。
    《你是我不及的夢》盡管用詞質(zhì)樸,所講的故事也平淡,但她卻能讓我放下一切跟隨她的筆一起搖曳。撒哈拉之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生活叫冒險;徐先生與“我”讓我見到了有一種情叫真情;孤獨的長跑者讓我認識了有一類人叫堅持;戀愛中的女人讓我感受到云門舞集的震撼。
    在本書中,撒哈拉之心講述了大自然的公平,雖然環(huán)境惡劣,但卻養(yǎng)育出一些些堅強至美的生命。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如果沒有堅韌的意志和求生的渴望,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她介紹了自己的畫家朋友林復南,一個對藝術癡迷的人,他是沉默的、他是奇怪的,但他又是值得敬佩的;她將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稱為朋友,他是一名沙漠的旅行者,他來到沙漠,只是想要明白自己在那一片險惡的環(huán)境下,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去克服,只憑這就足以讓人心生敬佩;之后她進入一個新天地,在尼日利亞的首都,在這里,交通極亂,治安極差,物質(zhì)缺乏。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她卻依然有一顆難得的憐憫之心;她提到了自己的童年,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幼稚純潔啊……
    她原是流浪的異鄉(xiāng)客,但她對于平淡自然生活的追求亦是如此的饑渴,在本書后,她談到了玉蓮一家的世外桃源,在西北的農(nóng)村,有隨處可見的窮山惡水大漠風沙,但在三毛眼中,這是無法企及的白云鄉(xiāng)。也許這就是三毛的與眾不同吧!
    三毛讓我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放慢腳步,回味生命中的每一點精彩,每一份感動。三毛說玉蓮的生活是她不及的夢,而我說你就是讓我動了凡心的人,是我永遠不及的夢!
    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鏡,它有不止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它應該不只有一種標準、一種模式、一種狀態(tài),它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并且有著不同縱深的內(nèi)涵。
    寒假讀書心得及感悟【三】
    作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我在處理班級一些棘手的事情時會感到有些迷茫,特別是針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天真可愛、活潑好動,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寒假讀書心得體會。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到問題的正確性,如何與這些充滿童真的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交流,對于我來說非常重要。寒假里,我再認真閱讀并細細品味了孫蒲遠老師《美麗的教育》這本書,確實是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本書,就像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給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我不再迷茫,也不再困惑,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例子,似曾相識,孫老師是那么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去處理去對待,她時時刻刻用她那平凡而偉大的愛心去溫暖著每一位孩子。
    孫蒲遠是愛的大師,是脫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而《美麗的教育》一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閱讀,認真思考。
    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班主任是世界上級別低的主任,但又是世界上重要的主任。讀完了這本書,我的確有這樣一個感受。在與家長朋友的溝通中,家長也經(jīng)常說:"孩子聽老師的要比聽家長的多很多。"還有人會說:"看,這個班孩子的做法真像他們的班主任。""這一看就是某某老師帶的班。"其實,這都是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對學生的一種耳濡目染,一種側面熏陶,使孩子在無形中形成的一種定勢,一種傾向。正如孫老師說:"班主任在小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班主任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小學班主任對自己的學生影響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東西將會釀成這個班的班風,班主任常說的話將成為這個班的座右銘,班主任的好惡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是非標準,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性格氣質(zhì)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讀了孫老師的書,讓我更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是光靠老師尊嚴,師生關系的融洽,關鍵在于教師要千方百計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氛圍,這樣孩子才愿意接近你,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你,這不僅需要熱情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更需要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我從孫老師的身上找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具備什么,要有一顆可貴的童心,我們只有變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教育過程中,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從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們不管作為教師還是家長,一味的希望孩子能聽我們成年人的話,常常忽視孩子的需要,不考慮孩子在想什么,不體諒孩子的處境,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惱和心理障礙,只憑著我們想象的情況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為出乎我們的預料,或者孩子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去做,我們就可能對孩子不滿意,甚至批評孩子。孫蒲遠老師告訴我們"懲罰是教育失敗的根源",懲罰的結果讓學習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讓常常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讓本來就頑皮的孩子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讓這樣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那么,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許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于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危害,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么不好。
    教育孩子,老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不同于縱容,寬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說過:要想做孩子的老師,你首先要變成孩子。淘氣是孩子的特點,是正?,F(xiàn)象,犯錯誤是難免的,我們不可能限制他,我們要從他的淘氣中找尋身上閃光的地方,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氣,這時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主動和輕松起來,甚至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大樂趣。當然,老師對學生的寬容不是對學生無原則的遷就和讓步,他是以學生認識錯誤為前提的。對已經(jīng)認識到錯誤的孩子的寬容是啟發(fā)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孫蒲遠老師教給我們很多寬容的方法,給膽小而又出錯的孩子一句安慰;給知道自己錯了的孩子臺階下,用顯微鏡找淘氣包優(yōu)點,給矯情的學生一個存在的空間,包容學生進步過程中的反復…
    讓我們牢記孫老師"寬容與賞識讓教育更美麗,愛心與智慧讓教育走得更遠。"的經(jīng)典話語,讓我們把寬容、賞識、愛心、智慧給予我們的孩子,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我們也會得到了學生真摯的愛。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這樣的教育也是為美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