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

字號:

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語文教學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師生共同賞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預習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借助頁下 注釋,讀準字音。
    2.反饋預習情況。向大家推薦認為值得積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詞。提出自己拿不準的字詞請求幫助。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
    3.請學生翻譯全文,要求其余學生能做出中肯評價。
    4.全班齊讀短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考慮到本文篇幅不長且難于理解的字詞不多,因此本文對于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以交流預習成果的形式展開,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誦讀,體會作者情感,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文言的興趣及能力。)
    二、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队洺刑焖乱褂巍穼懹谒喚雍秉S州之時。
    2.教師補充對蘇軾的看法。
    師:關于蘇軾,剛才大家都說了,蘇軾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地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他們真的該好好地學一學蘇軾,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蘇軾這里獲得使人生快樂的真諦。
    (這一環(huán)節(jié)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了解蘇軾,一方面是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本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蘇軾是中國文學舉足輕重的人物,多些介紹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個詞可以讓我們看出蘇軾此時的處境?如何理解“閑人”一詞的含義?蘇軾心情如何?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jīng)營。有詩日:“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薄叭ツ陽|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庇钟小白孕ζ缴鸀榭诿Α敝?。蘇軾要養(yǎng)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麻植桑,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嗎?
    大致明確“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這里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2.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學生揣摩下列句子,邊讀邊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提示:為什么獨尋張懷民?
    補充資料: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蕩,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伴e”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3.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huán)節(jié)直接從“閑人”一詞切入,在整體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礎上,再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讀作者的情感。教學中,始終要將讀和悟緊密結合,并且教師要努力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氣氛。)
    四、品味寫景的妙處
    1.“一切景語皆情語”,有這樣一種賞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誦讀。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象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美;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人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3.學生背誦此句。
    (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賞析文中景物描寫,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復誦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弊髡呙枥L的美景中哪一個詞能體現(xiàn)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呢?讀寫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凈、澄澈如水。
    2.心靜如水,多好的評價啊。設若教師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續(xù)一句詩文,大家來看看哪一句合適。
    ①叢中蛙鳴一片。②院外遙聞幾聲狗吠。③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④空中流螢飛舞。
    (學生先獨自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探究。)
    師:正如大家的意見,因為蘇軾描寫的夜景是寧靜淡雅的,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進去,都打破了這種氣氛。作者在這時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寫的景色一樣寧靜、深遠。
    3.指導朗讀,學生嘗試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①討論本文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讀出怎樣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誦短文。
    (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探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設一個續(xù)寫的情境,學生通過交流、爭論、思考、分析、選擇來體味文章的意境,進而進一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六、聯(lián)系現(xiàn)實,體會作者情感
    1.徜徉于兩篇美文中,我們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實大家也經(jīng)常有機會接近大自然,為什么我們的眼中卻不曾發(fā)現(xiàn)這樣的美景?常人有什么雜念呢?或者說心里忙什么呢?
    (學生聯(lián)系自我,結合現(xiàn)實自由做答。)
    2.司馬遷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shù)傳 世杰作?!?BR>    3.教師小結:
    現(xiàn)在讓我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第二句,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第三句,蘇軾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鄙钪械教幎加性娨?,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地去領略生活。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后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在此,我也送給大家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我們?nèi)松穆窐松希屛覀兌枷裉K軾一樣豁達,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想喚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人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的可貴,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后的小結旨在引導學生明確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用什么樣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樣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啟發(fā)學生能以正確、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七、布置作業(yè)
    1.誦讀兩篇短文。
    2.這兩篇短文意韻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就其中一篇寫一段讀后感。
    
篇二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讀出文章韻味,并積累一些文言字詞。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3、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jīng)過近兩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fā)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總能給人一種淡淡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歷代文人的雅興,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借月抒懷的詩句嗎?指名吟誦,然后顯示圖片齊誦。
    二、吟讀課文,讀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頻朗讀。2、生自由讀,顯示初讀要求。3、指名試讀,并指名評價(從字音、節(jié)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4、師指導讀,重點指導如何讀出文言的味道。5、再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顯示要求。2、結合課下 注釋譯讀課文,標出疑難字詞。3、生質疑。4、師檢測。(1)重點文言詞,搶答。(2)重點語句理解。指名翻譯,小結譯句方法。5、開火車譯讀全文。
    四、賞讀課文,體會寫景之妙。
    過渡:齊讀標題,并指名說說標題的意思。
    標題概括了文章內(nèi)容,究竟是怎樣的月色讓原本打算睡覺的作者忍不住起來散步呢?
    1、出示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自選角度賞析,師巡視并給予適當?shù)闹笇А?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角度,表達的情感角度等去賞析。(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xiàn)偏離。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睔w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例如,僅從字面翻譯。歸納方法:調(diào)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4、朗讀指導:放慢語速,放低語調(diào)。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五、品讀課文
    ,感悟作者心境過渡:試想在這樣清幽寧靜的環(huán)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jù)嗎?(這時學生應該能品出欣喜和悠閑)此時再順勢引導:但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實際上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要更復雜。文中就有一句話抒發(fā)了作者的情感,找出來并體會一下。
    1、出示抒情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2、簡介作者蘇軾過渡:如此才華橫溢的蘇軾在政治上有怎樣的遭遇呢?
    3、聯(lián)系背景,觀看視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探究:理解“閑人”的含義?談談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F(xiàn)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梢?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5、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diào)。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jié)奏輕快,淡淡喜悅。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為了突破本文“解讀作者復雜情感”這一難點,遵循“三個一”理念:一個基本切入點--閑人,觀照寫作背景;一顆人文心靈:關注人性需要;一雙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讀)
    六、推薦閱讀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過渡:蘇軾抒懷的作品還有一篇許多,老師給大家推薦一首老師挺喜歡的詞。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抒發(fā)對胞弟的思念,并表達對天下間所有離別的人的美好祝愿。(請欣賞動畫視頻朗讀)
    七、課堂小結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jīng)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tài)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