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鷓鴣天·只近浮名不近情》賞析

字號: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脑脝枴耳p鴣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鷓鴣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金朝:元好問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峨x*》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譯文
    只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漸漸地就覺得遠離了塵世;喝光了一斗,更覺得把心頭的不平都給澆沒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可真讓人覺得憔悴可憐!他的《離*》,讀來讀去也沒什么意思,還是像愛酒的詩人阮籍那樣痛飲美酒圖一醉,才算是!
    注釋
    情:人情,指好飲乃人之常情。
    紛華:紛擾的塵世浮華。
    塊磊:即城壘,胸中的抑郁不平。
    靈均:屈原的字。
    讀殺:讀完。
    阮步兵:魏晉之間的詩人
    賞析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源滅亡前后。當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馀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xiāng)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chǎn)生的。
    詞的上片四句,表述了兩層意思。前兩句以議論起筆,為一層,是說只近浮名而不飲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案∶奔刺撁?,多指功名榮祿。元好問在金亡前后,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于醉鄉(xiāng)。其《飲酒詩》說:“去古日已遠,百偽無一真。獨馀醉鄉(xiāng)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后飲酒》詩又說:“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yī)”,因而稱酒為“天生至神物”。此詞上片第二層意思,便是對酒的功效的贊頌:“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薄凹娙A”,指世俗紅塵。詞人說,三杯之后,便覺遠離塵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遞進一層,強表現(xiàn)酒的作用和自己對酒的需要?!皦K磊”,指郁結(jié)于胸中的悲憤、愁悶。詞人說,用這種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澆”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憤平復,也就是說,在大醉之后,才能暫時忘憂,而求得解脫。詞人就是要在這種“醒復醉,醉還醒”即不斷澆著酒的情況下,才能在那個世上生存。“靈均”以下三句,將屈原對比,就醉與醒,飲與不飲立意,從而將滿腹悲憤,更轉(zhuǎn)深一層?!办`均”即屈原;“憔悴”、“可憐”,暗扣上片“且看”句意?!冻o。漁父》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卻不去飲酒,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以其獨醒,悲憤太深,以致憔悴可憐。這里詞人對屈原顯然也是同情的,但對其雖獨醒而無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憐,則略有薄責之意。
    因而對其《離*》,盡管“讀殺”,也總覺得全然無味了。“渾無味”,并非真的指斥《離*》無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憤,在詞人極其悲痛的情況下,這樣的作品讀來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憤;而詞人的目的,不是借《離*》以寄悲憤,而是要從悲憤中解脫出來,這個目的,是“讀殺”《離*》也不能達到的?!昂我越鈶n?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飲酒了(像阮步兵那樣)。以“好個詩家”獨贊阮步兵,顯然,詞人在屈阮對比亦即醒醉對比之中,決然選中了后者,詞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