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關于《認識圖形》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字號: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一、認識四邊形
    1、出示地磚圖,師:這是裝修用的地磚。這塊地磚的面是什么形狀?(長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shù)一數(shù)這個長方形有幾條邊?(4條邊)那老師有個問題:在這個長方形上“邊”在哪里呀?(引導學生說說邊)。
    2、師:誰來摸一摸,數(shù)給大家看。(4條邊)
    3、師范指:1條、2條、3條、4條,長方形一共有四條邊。
    4、師:那這塊地磚的面是什么形狀?(正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shù)一數(shù)這個正方形有幾條邊?誰來摸一摸,數(shù)給大家看。(4條邊)
    要求:全班一起數(shù)。
    5、師: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這兩塊地磚的面各有幾條邊?(各有四條邊,學生回答板書:4條邊。)師: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所以它們都是四邊形。(回答板書:四邊形)
    誰來說說它們?yōu)槭裁词撬倪呅文??(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
    對了,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師邊說邊用手比劃出它們的四條邊)
    師:(出示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圖紙)這是四邊形嗎?(是)為什么是?(因為它有四條邊)
    再出示下面這個圖形,讓學生來判斷一下是不是四邊形?并說說為什么不是四邊形?(因為沒有圍成)師:對,那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師邊說邊比劃出四條邊。)
    二、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1、認識五邊形。
    談話:小朋友,剛才我們認識了四邊形,現(xiàn)在老師在一張正方形的紙上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圖形呢?(同桌互相討論并說一說)
    如果給它取個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五邊形)為什么叫它五邊形呢?(因為它有五條邊)板書:5條邊五邊形
    師:(拿出不規(guī)則的五邊形圖紙)這是五邊形嗎?(是)為什么是五邊形?(因為它有五條邊)將五邊形圖紙貼在黑板上。
    誰再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五邊形?(由五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五邊形。)
    2、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兩個畫好的六邊形,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邊的條數(shù),說一說有幾條邊,是幾邊形?
    你們能給它起個名字嗎?(六邊形,板書:六邊形)
    師:(拿出不規(guī)則的六邊形圖形)這是六邊形嗎?(是)為什么是六
    邊形?(因為它有六條邊)誰再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六邊形?(由六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六邊形。)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超級小棒變變變的游戲吧,要求用少的小棒搭出指定的圖形。
    師:聽好要求,用少的小棒搭出四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提問:用了幾根小棒?(4根)
    師:接下來請變五邊形,看誰動作快。(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哎,你怎么這么快就搭好了?(學生答)那誰能說說搭五
    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5根)
    師:后請變六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
    誰能說說搭六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三、小結
    通過搭小棒,我們知道了四邊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邊圍成的,六邊形是由六條邊圍成的。那如果老師再讓你們搭七邊形想一想至少需要幾根小棒?(7根)有幾條邊?(7條)八邊形呢?(8根)十六邊形呢?(16根),對了,象這樣由幾條邊圍成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們是幾邊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多邊形。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教材從描(畫、印)出簡單幾何體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圖形,使學生直觀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頭系。這體現(xiàn)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后進行教學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三、教學設想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引入新課時主要用到談話法進行教學通過談話的形式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聯(lián)系起來,教學例題時則主要用到操作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面在體上”,在操作實驗過程中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通過“摸、看、描”,在獲得直觀感受的基礎上,辨別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四、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幾個老朋友,他們是誰呢?請看:(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
    師:小朋友們的桌面上都有一個這樣的物體,請你拿出桌面上的物體,跟著老師這樣摸摸你手中物體其中的一個面,說說你有什么感覺?(感知面在體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說一說
    師:那我們怎么把這樣平平的面請到紙上呢?
    同桌討論,說一說:你是準備怎么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
    學生匯報,交流。
    生1:我準備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筆……
    生3:我用紙把它蓋住折出邊角痕。
    ……
    2、搬一搬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紙,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手中物體其中的一個面搬到紙上,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匯報: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1:我是從長方體的這個面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說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2:……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體的一個面,像這樣把物體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圖形,這樣的圖形就叫做平面圖形。(揭示課題:認識圖形)
    3、認一認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這些平面圖形,你知道他們是叫什么名字嗎?
    生:……(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板書這幾種名稱)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了,那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記住他們呢?
    生1:長方形和正方天花亂墜有四個角,三角形有三個角,圓沒有角
    生2:……
    4、師小結(略)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給信封袋里的圖形分類,分完后說一說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分類的。
    2、擺一擺
    同桌合作用小棒擺出這些平面圖形(學生擺的同時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演示)
    匯報;你擺出的是什么圖形?你是用幾根小棒擺出來的?
    生:……
    師:有一個圖形大家都沒擺出來,是什么?
    生:圓。
    師:為什么圓沒法擺出來?
    生:圓沒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認一認
    課件出示:這些交通標志牌是什么形狀?(學生在認的同時介紹交通標志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學生匯報交流
    四、全課總結、動手拼圖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什么知識?(認識圖形)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那你能不能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美麗的圖案呢?請大家用信封袋里的圖形拼一拼,拼完后說一說你拼了什么圖形?你拼的這個圖形用了幾個長方形、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幾個圓?
    生動手拼,拼后展示。
     【篇三】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節(jié)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
    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皵?shù)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基于學生在學習
    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
    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
    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jù)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
    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xiàn)實的生活中引出數(shù)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
    有了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
    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
    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
    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