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庸》:三種德行助你成功

字號:

國學之《中庸》也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中庸》表達了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詳細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和往下閱讀。
    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蚶兄?,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天下的大道有五個方面,用來實行這五個方面的方法有三條。五個方面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方面是天下的道。智、仁、勇三條是天下的大德,實行這大德的道理是一樣的。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有的人經(jīng)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經(jīng)過困惑,探索才道。而當他們終知道天下的大道的時候,則是一樣的。有的人安然地實行天下的大道,有的人是因為利害而實行,有的人勉強地實行它。而當他們實行成功的時候,則是一樣的。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BR>    處理好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孔子告訴我們,要用三種天下通行的品德來立身處世。是哪三種品德呢?就是智慧、仁德和勇敢。孔子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币馑季褪钦f:“聰明的人不會疑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英勇的人不會畏懼。”
    關于處理這幾項關系的三種德行:智慧、仁義、勇武??鬃釉?jīng)教育過子路,如果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放蕩;愛好勇武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闖禍。
    因此他用“學習”來統(tǒng)攝知、仁、勇三種美德,使學生具有真正的學習修養(yǎng)內(nèi)涵,才能糾正這些流弊。當然,所有這些終還是要歸到一個“誠”字上來,只有誠心才會做到認真學習,才會不偏不倚達到中庸。
    這里所說的“知者”,“仁者”,“勇者”當然不是指那些耍小聰明者,而是指大智慧者、大仁德者和大勇氣者。大智慧者覺悟了大道,認識了真理,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通通透透,所以對什么享都不會有疑惑,大仁德者有仁愛之心,少私寡欲,與世無爭,不計較個人得失,處處能顧全大局,所以就不會憂愁煩惱,大勇氣者堅持正義,見義勇為,不畏*,沒有什么困難能夠真正嚇得倒他,所以不會有所畏懼。
    君主治理天下需要大臣的輔佐;夫妻之間也要相互扶持關愛,夫榮則妻貴,妻賢則夫禍少,正如我們常說的:功勛“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兄友弟恭,相互照應;朋友相交,互為依附。而天下之大,人與人的關系,歸結起來也無非就此五種。善處則可給自己以扶持,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充分的張揚。
    對于我們來說智慧、仁義的重要性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反倒是“知恥近乎勇”這一點,值得特別關注。俗話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泵献诱f:“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道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能夠趕得上別人呢?”(《孟子•盡心上》)也就是說,知道羞恥是趕上別人的重要條件之一。
    知道羞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才能加以改正,才能有所長進。如果認識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甚至是別人指出來了,也仍然不感到慚愧和害羞的話,那只能說這種人心理素質(zhì)超強,幾乎近似于無賴了。正所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