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后感

字號: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xué)體裁。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和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種人的特點。以下是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后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許多寓言故事組成的,書中的每一個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卻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頸而死。因耜其來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边@則寓言幸辣的諷刺了那一些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像這樣的寓言還有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拔苗助長比喻欲速則不達,這些寓言雖然都只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但卻又讓人覺得無比真實,從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尋味。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儒家教思想,忠義仁孝小弟為中心,教育我們有個好的品質(zhì),讀完了這一本書后,更今我感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
    《同問中國寓言故事》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本里面講的都是寓言故事。有染絲、揠苗助長、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讓我讀的最有啟發(fā)的就是愚公移山了。故事講的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家前面是山,出門不方便。于是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開出一條路來。但老伴懷疑說:“憑你這點力氣,連個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對這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愚公并不爭辯,帶領(lǐng)兒孫三人開始挖山。另據(jù)有個寡婦七歲兒子,蹦蹦跳跳也來幫忙。這樣,從冬到夏的挑運,才能到渤海往返一趟。河曲有個老頭叫智叟,覺得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你這樣年老力衰,恐怕連山上的一棵小草也拔不掉,又能把這些土石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反道說:”你也太頑固了,還不如寡婦的七歲兒子呢!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會生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高,怎么會一不掉呢?智叟聽了,無言以對。那愚公依然每天挖山不止。山神聽到這件事,只怕愚公挖山不止,便去報告給天帝。天帝被愚公的這種堅強的毅力而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八兩座山背走。從此,愚公的家門前再也沒有高山阻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不放棄,那件事總會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