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版幼兒園大班觀察記錄【五篇】

字號: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需要根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兩者結(jié)合才能使幼兒心智同步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進行總結(jié),那么,幼兒園大班觀察記錄怎么寫?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精編版幼兒園大班觀察記錄【五篇】,供您品鑒。
    【篇一】
    觀察幼兒:劉xx
    觀察目的:觀察幼兒的用餐狀況,培養(yǎng)幼兒愛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習慣。
    活動實錄:
    中飯時間到了,孩子們自然地吃起來,一個個就像小惡狼,吃得香噴噴,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是有些小朋友卻不愛吃蔬菜,只是喝湯吃葷菜,于是我們老師發(fā)動我們渾身的解數(shù),不停地講解吃蔬菜的好處,而且不斷地鼓勵他們,效果還不錯,大部分都吃光了。只有嘉和一個人就是不吃蔬菜,而葷菜吃個精光,怎樣哄也不管用。
    案例分析:
    此刻的孩子生活條件優(yōu)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飯不定時定量,而家長們在孩子吃方面片面追求高營養(yǎng),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久而久之使孩子構(gòu)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中班幼兒理解力還較差、膽子小,就像嘉和小朋友。所以,如果一味的說教,易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有些幼兒還會故意違背。因此,我采取了故事、游戲與說教結(jié)合的形式,使幼兒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簡單的進餐方法及挑食的壞處。為了讓幼兒在進餐時更自覺,我讓他們互相競爭、互相學習,激發(fā)和提高用心性,能天天愉快地吃完自我的一份飯菜。
    措施:
    1、鼓勵孩子做餐前服務(wù)
    孩子天生就對餐前的準備工作感興趣,我們能夠利用他們好奇、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幫忙擺桌椅、端菜、分碗勺,甚至在家做菜時讓他們幫忙拿佐料等,應(yīng)對自我參與勞動所得的成果,孩子自然會很開胃。
    2、避免進食前的劇烈運動
    3、制造進餐時的和諧氛圍
    不管是什么原因,切忌在孩子進餐時恐嚇、責罵或以其他方式懲罰孩子,因為恐懼、擔憂、憤怒等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食欲。我們應(yīng)善于營造就餐時的快樂氣氛,使孩子情緒愉快,樂于進食。
    4、給孩子用心的暗示
    吃飯時,我們要表現(xiàn)出對食物極大的興趣,能夠邊吃邊贊:“真好吃!”“我們都喜歡吃?!焙⒆拥玫接眯牡陌凳竞髸鲃拥啬7隆?BR>    5、為孩子樹立效仿的榜樣
    孩子喜歡得到別人的稱贊,能夠在挑食的孩子面前,大大稱贊不挑食的孩子,從而使孩子因羨慕而用心地效仿。
    【篇二】
    幼兒園大班觀察記錄:學會謙讓
    觀察老師:李玉俊
    觀察班級:大二班(白云班)
    觀察對象:張紫涵性別:女
    觀察時間:20xx年4月22日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背景:
    紫涵小朋友各方面十分優(yōu)秀:聰明、活潑、懂禮貌,好奇心強,無論對什么活動總有創(chuàng)新精神,喜歡表現(xiàn)自己。為此,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稱贊和表揚,是每個老師心目中的愛。在家呢,獨生女,家庭條件優(yōu)越,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任其擺布,從而造成了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和唯我獨尊的不良品質(zhì)。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學會謙讓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謙讓是我們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項資料,對孩子今后取的成功相當重要。
    觀察實錄:
    這天的操作活動是用橡皮泥裝飾《漂亮的男孩女孩》,活動開始,我先給孩子展示了示范畫及制作過程,激起孩子興趣后,便給每個小組發(fā)下材料進行操作,當發(fā)到第三組時(紫涵那組),操作盒剛放到桌子上,紫涵‘唰’的就把橡皮泥里的操作工具抓在了手里。
    孩子們認真的操作著,都忙著為自己設(shè)計的男孩女孩穿漂亮的衣服,裝飾眼睛、鼻子、嘴巴、扎麻花辮子等。這時,三組的書展告訴我:“老師,我們這組的黑色橡皮泥不夠用,”“為什么?”“紫涵自己都拿著,不給我們用,”三組的孩子齊聲回答。黑色橡皮泥就一塊大的,我一再強調(diào)要輪流用的。當我問紫涵時,她竟然認真的說:我還沒用完。
    實施措施與效果:
    應(yīng)對紫涵的行為,我先是采用了說服教育,講道理:讓她了解群眾與個人的關(guān)系,把自己從“我”的概念中擺脫出來,讓她懂得,大家生活在一齊,你需要的別人同樣也需要,同樣有享有的權(quán)利,不能一人獨占,要想著別人。就像操作中的工具、黑色橡皮泥本來就不多,如果輪流用是完全能夠的,你要裝飾眼睛、頭發(fā)等,但別的小朋友也要裝飾啊,假如別人也這樣都自己拿起來的話,你怎樣用???之后又給孩子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的一番話,紫涵好像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便拿過操作工具(塑料小刀),從手里的大橡皮泥上切下了一小塊,然后把大的一塊放到了操作盒里,并且說:“我們每人切一小塊一齊用吧!”看著孩子們愉快的操作著,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此刻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所有好的都給予孩子。無論孩子的什么要求,家長都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因為是一個,也不會有人去和孩子爭搶,但就是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不明白如何去分享,從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謙讓。
    所以孩子良好品質(zhì)的構(gòu)成,是家園共育的結(jié)果,其中家庭教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首相要以身作則,當孩子有謙讓行為時,應(yīng)及時給予鼓勵,透過家長的言語強化,讓孩子懂得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受歡迎的;作為老師,我們應(yīng)將培養(yǎng)孩子的謙讓行為,貫穿于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及時引導。我相信,只要我們多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棒的!
    【篇三】
    幼兒園大班觀察記錄:愛護小草
    觀察目的:培養(yǎng)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觀察資料:
    晨間活動的時候,兩組小朋友們在興致勃勃的拍皮球,還有兩組小朋友在走獨木橋,玩得可開心了。突然,看見幾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老師,他們不聽我的話,我叫他們不要踩小草,可他們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來了,老師,你再不去制止的話,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痹?,是高懿洋和幾個女小朋友。我就沿著她說的方向看過去,原先,他們在踢秋呢,我就走過去,準備和他們?nèi)フf說,可他們卻無奈地說:“老師,如果我們不在草坪上守門,摔交的話就要摔疼的?!薄澳悄銈兡芟雮€兩全起美的辦法嗎”我說道?!鞍?,老師,你能不能借個墊子給我們啊那樣的話,我們就能夠不用怕摔交了”“能夠啊,我們一齊去拿吧!”
    狀況分析:
    平時透過上課和活動,教育幼兒要愛護花草樹木,幼兒都能夠很好的記住老師的教導,在實踐時,雖然有的幼兒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們也有這個意識就很好了。啟示:
    平時繼續(xù)加強教育幼兒的品德意識,讓幼兒不僅僅能在幼兒園做到,平時在家時更要有意識得保護花草樹木。
    【篇四】
    觀察對象:黃偉妍等
    觀察目的:培養(yǎng)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觀察資料:
    晨間活動的時候,兩組小朋友們在興致勃勃的拍皮球,還有兩組小朋友在走獨木橋,玩得可開心了。突然,看見幾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老師,他們不聽我的話,我叫他們不要踩小草,可他們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來了,老師,你再不去制止的話,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痹龋屈S偉妍和幾個女小朋友。我就沿著她說的方向看過去,原先,他們在踢秋呢,我就走過去,準備和他們?nèi)フf說,可他們卻無奈地說:“老師,如果我們不在草坪上守門,摔交的話就要摔疼的?!薄澳悄銈兡芟雮€兩全起美的辦法嗎?”我說道?!鞍。蠋?,你能不能借個墊子給我們?。磕菢拥脑?,我們就能夠不用怕摔交了”“能夠啊,我們一齊去拿吧!”
    狀況分析:
    平時透過上課和活動,教育幼兒要愛護花草樹木,幼兒都能夠很好的記住老師的教導,在實踐時,雖然有的幼兒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們也有這個意識就很好了。
    啟示:
    平時繼續(xù)加強教育幼兒的品德意識,讓幼兒不僅僅能在幼兒園做到,平時在家時更要有意識得保護花草樹木。
    【篇五】
    案例片斷一:
    吃點心的時候,老師端出了一盤草莓。老師問小朋友,你想要哪顆,小朋友爭著說,要大的、要小的、要紅的。老師說,請要小的孩子舉起手,然后把大的、紅的草莓分發(fā)給了他們,卻把小的草莓給了說要紅的、要大的小朋友。在孩子們吃草莓的時候,老師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先想著自己?!崩蠋熆粗P子里剩下的幾顆草莓說:“還有幾顆,誰還要?”這次,只有五個小朋友說不要,其他小朋友都說要,結(jié)果,老師把余下的幾顆給了說不要的孩子。但其中一個孩子說:“老師,我真的不要了。”老師很驚訝,一看,原先的那顆草莓也只吃了一半,估計他是真的不要了!其余四個說不要的小朋友則美滋滋地吃著老師給他們的后幾顆草莓。
    案例片斷二:
    張佳怡的爸爸從廈門回來,給班上的小朋友帶來了一些禮物,有玩的、有吃的,小朋友都爭著要玩具,可玩具分給每一個孩子又不夠了。于是,老師把玩具拿在手里說:“你們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參加比賽。每個孩子都來整理自己的床鋪和衣裝,誰整理得又快又好,玩具就給誰。”于是,一部分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部分孩子得到了食物。老師還告訴孩子們,要想得到好的,就務(wù)必做得好。
    反思:
    兩個例子,證明了一個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從人的本質(zhì)需要出發(fā),重視激勵人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孩子爭取第一,使孩子成長為一個用心進取的人,而不是無謂地抑制孩子的*,更不能鼓勵說謊。正當、公平地去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能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調(diào)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把潛在的本能激發(fā)出來。
    誠然,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十分推崇謙讓、利他、克己等品行修養(yǎng)。我們不否認中國傳統(tǒng)美德對人成才立世的好處和作用,但是也應(yīng)看到這種傳統(tǒng)美德在培養(yǎng)孩子勃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競爭的時代,要孩子因仁取讓,孩子也許養(yǎng)成了謙讓的品質(zhì),卻可能變得無所作為。人的本能是追求好大的物質(zhì)滿足,如果正常的獲取滿足的方式被謙讓代替,他就有可能變換方式去獲取,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案例一中教師問“誰還要”,說不要的五個孩子中有一個是真的不要了,其他四個也許是用了“智取”的方式獲取了想要的東西。教師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強化孩子做無謂的謙讓,這四個孩子很有可能在這樣的強化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說謊,其他的孩子下也可能會用上“
    智取”的方式。教師明知孩子們都想吃草莓,為什么必須要孩子們說假話呢?即使有人真心謙讓,從受益者方面看,是因他人謙讓而輕易獲得的,自己沒有付出努力,對他們自身的發(fā)展也沒有什么用心好處。教師真正就應(yīng)做的是尊重幼兒,創(chuàng)設(shè)寬松平等的環(huán)境,滿足他們的需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對孩子的教育應(yīng)樹立這樣一種指導思想:正當競爭,發(fā)揮潛力的競爭,就是一種美德。品德培養(yǎng)不應(yīng)獨立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之外。公平競爭、按勞取酬,既是美德,又是一種優(yōu)秀素質(zhì),是一種智慧和潛力。我們就應(yīng)讓孩子在這樣的努力進取中,德、能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