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母a開頭的成語故事精選【三篇】 一年級

字號: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jīng)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以下是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愛屋及烏的故事
    解釋: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guān)心到跟他有關(guān)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拔鞑保ㄎ鞑恐T侯之長)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決心要*商朝的統(tǒng)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zhàn),又兼并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陜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墒?,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fā)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xù)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愿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商朝就此滅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quán)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wěn)定下來,武王心里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zhàn)》里也有類似的記載:“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BR>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nèi)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榜阌唷币巡粚亳闶返燃?,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qū)q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guān)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nèi)容基本相同。由于這個傳說,就產(chǎn)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jīng)》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于誰之家”??梢姽湃硕鄥拹簽貘f,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于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倍际怯玫摹皭畚菁盀酢边@個成語典故。
     【篇二】
    安如泰山的故事
    解釋:
    安穩(wěn)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wěn)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于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關(guān);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guān)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quán)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lǐng)地,加強中央的權(quán)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lǐng)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lián)絡(luò)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wěn)固。”
    但劉濞執(zhí)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于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lián)絡(luò)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cè)、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lǐng)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余五個王也落得*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后,枚乘因?qū)懥恕渡蠒G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后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于途中。
     【篇三】
    哀鴻遍野的故事
    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呼號、游離失所的災(zāi)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jīng)·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于飛,哀嗚嗷嗷?!?BR>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于這兩句詩,后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后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饑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