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課件:《青山不老》

字號:

教學課件輔助教學雖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課件:《青山不老》,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談話導入:
    同學們,老師想和大家交流一個話題:一個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齡,該怎樣度過晚年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就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發(fā)明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2、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shè)交流點:
    ⑴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⑶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身也會爬不起來。
    ⑷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發(fā)明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發(fā)明了什么奇跡。
    預設(shè)交流點:
    ⑴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讓同學計算3700畝林網(wǎng)相當于多少個教室的面積。
    ⑵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nèi)容怎么樣?(優(yōu)美、樹木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讓我們帶著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同學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板書作用(堅持水土)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huán)境艱苦: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在什么情況下發(fā)明的?)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jù)同學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jié)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噓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發(fā)明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zhàn)勝惡劣環(huán)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三、深究課文,領(lǐng)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離開老農(nóng)的小院時,深有感觸。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觸嗎?
    2、出示: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身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BR>    老農(nóng)怎樣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⑴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身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傳環(huán)保的口號或標語。
    四、總結(jié)課文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這位老人,用自身的雙手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綠色流進每一人的心中!
    
篇二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huán)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nóng)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nóng)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nóng)的陪同參觀,展現(xiàn)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xiàn)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nóng)為創(chuàng)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了老農(nóng)的勇敢和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態(tài)價值。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shè)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shè)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jīng)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jié)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三、深究課文,領(lǐng)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nóng),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nóng)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jié):是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nèi)容。
    (3)總結(jié)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