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讀后感600字:《將心比心》

字號: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yǎng)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為您提供!更多精彩,盡在,歡迎您的關注閱讀!
    【篇一】
    前天下午,我們把第二單元的課文全部學完了。今天,我才發(fā)現這個單元的課文是教我們怎么做人的,不一會兒,我們就放學了。
    放學之后,我回到了家里,二話不說地開始寫作業(yè),其實我中午寫了一半了,不久,我把全部的作業(yè)給寫完了,寫完作業(yè)后,我立即把語文書翻到第二單元,第二單元的課文講得道理都非常深刻,但是我覺得《將心比心》這篇課文講得道理比較多,更具有教育意義,所以,我選定它做為讀后感的題材。《將心比心》這篇課文講了兩件事,第一件事講了:作者的奶奶去商店的時候,前面的阿姨推開門一直等她過去,才松了手,阿姨希望自己的母親去商店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第二件事講了:作者陪著患病的母親去輸液,可護士扎了兩針也沒扎進血管里,經過母親的安慰,護士終于成功地把針孔扎進血管里,護士趕緊賠禮道歉,母親希望自己的女兒給病人扎針時,也能得到寬容和諒解。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在公交車里,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擁擠的車里走來走去,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往下掉,我明白這位老人累到了極點,但是,坐在前面的年輕人絲毫沒有讓位的跡象,我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把座位讓給了老人,就下車了,在返程的公交車里,我目睹了讓位的年輕人大大增多,他們忘了工作的勞累,也忘了冬日的寒冷。我真佩服他們。
    通過這篇課文,我深感欣慰,同時也明白了:只有心中有他人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那么我們的城市就會處處開滿文明花。
    【篇二】
    這周,我們學習了三篇課文,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白楊》這篇課文。文中的白楊高大、粗壯,像一個個衛(wèi)士一樣,保衛(wèi)著我們祖國的邊疆。課文是以主人翁歡樂、嚴肅、求知的心情,襯托著白楊樹的堅強、大無畏精神。以借物喻人的方式表現出作人的基本道德。
    短文通過寫一位遠在邊疆的建造者在接女兒去新疆讀書的途中,向后代講述生長在新疆戈壁灘上堅強的白楊樹,不畏艱苦保邊疆的精神。贊美了邊疆建造者扎根邊疆、不怕辛苦、不怕勞累,努力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與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還有那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
    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學到了這種精神。這種事使們在危難面前不低頭折節(jié)的精神;這種使我們在生病時不軟弱的精神;這種更能使我們在失敗時不能流淚,要振作起來的精神……這種精神只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堅強”。雖然這種精神很普通,但是意思卻令人意味深長。因為這種精神可謂是天地之間大的力量。災區(qū)人民因為學會了“堅強”才對生活充滿了渴望,簡·愛因為弄懂了這種精神,才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財主小姐……
    這篇文章中的白楊樹就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植物,在邊疆水土的哺育下,茁壯的成長,為守衛(wèi)邊疆增添一份力量。
    【篇三】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边@不正是那個時代的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yōu)槭裁磿浜螅覀優(yōu)槭裁匆坏蹏髁x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F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