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充滿著美,多姿多態(tài)的事物中閃現(xiàn)著美,時(shí)間和空間里跳躍著美,等待著美麗的雙眼去捕捉,去尋覓!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成考高起點(diǎn)《語文》古詩詞復(fù)習(xí)資料【1-4】》供您查閱。

【篇一】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勾踐滅吳》(《國語》)
4、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歷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5、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
6、子而思報(bào)父母之仇,臣而思報(bào)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7、進(jìn)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jìn)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8、果行,國人相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shí)時(shí)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1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jì)深遠(yuǎn)。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必M非計(jì)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1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1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8、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9、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20、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2、不違農(nóng)時(shí),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shí)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24、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勸學(xué)》(《荀子》)
25、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秋水》(《莊子》)
31、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
《過秦論》(賈誼)
34、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當(dāng)此之時(shí),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篇二】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37、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39、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基業(yè)也。
4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4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鴻門宴》(司馬遷)
44、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45、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47、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
48、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9、豎子不足與謀!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蘭亭集序》(王羲之)
50、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歸去來兮辭》(陶潛)
5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53、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shí)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5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shí),感吾生之行休。
56、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篇三】
老當(dāng)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jiān),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yuǎn)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bào)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diǎn),動(dòng)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xué))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jīng))
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
【篇四】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shí)。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diǎn)通。(李商隱)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shí)難副。(后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shí)當(dāng)勉勵(lì),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quán)修》)
時(shí)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shí)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dòng)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bào)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镀堊印?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篇一】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勾踐滅吳》(《國語》)
4、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歷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5、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
6、子而思報(bào)父母之仇,臣而思報(bào)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7、進(jìn)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jìn)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8、果行,國人相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shí)時(shí)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1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jì)深遠(yuǎn)。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必M非計(jì)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1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1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8、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9、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20、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2、不違農(nóng)時(shí),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shí)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24、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勸學(xué)》(《荀子》)
25、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秋水》(《莊子》)
31、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
《過秦論》(賈誼)
34、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當(dāng)此之時(shí),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篇二】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37、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39、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基業(yè)也。
4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4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鴻門宴》(司馬遷)
44、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45、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47、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
48、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9、豎子不足與謀!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蘭亭集序》(王羲之)
50、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歸去來兮辭》(陶潛)
5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53、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shí)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5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shí),感吾生之行休。
56、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篇三】
老當(dāng)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jiān),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yuǎn)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bào)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diǎn),動(dòng)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xué))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jīng))
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
【篇四】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shí)。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diǎn)通。(李商隱)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shí)難副。(后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shí)當(dāng)勉勵(lì),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quán)修》)
時(shí)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shí)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dòng)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bào)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镀堊印?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