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荊公改字》教案及說課稿

字號:

《荊公改字》本課是一篇文言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非考察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準備了以下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本科要求會寫的荊字。能根據(jù)注釋疏通全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體會推敲煉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導言:同學們,學過《泊船瓜洲》這首詩么?誰能背給大家聽聽?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寫這首詩時可費了不少心思,進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們就去了解一下。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導讀文注意斷句。指名讀文,檢查朗讀情況。
    3.文中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4.查到關于這課資料了么,誰能交流一下。
    5.默讀課文,結合書后注釋弄清文章的意思
    三、繼續(xù)深入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文中人物,潛心推敲的精神品質。
    1.同學們繼續(xù)讀文,結合注釋及工具書弄清文章的意思。
    2.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
    4.文章分幾部分寫的。
    5.重溫《泊船瓜洲》,請你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還可以與同學交流。
    6.讀讀課文,想想文中的“初、復、旋始”各是什么樣意思?從這些詞的前后聯(lián)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7.討論:王荊公幾經(jīng)修改,把“到”字后改定位“綠”字,好在哪里?
    小組交流體會用詞的精妙。由原來的形容詞變成了動詞。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既能表現(xiàn)春風神奇,又能顯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個“綠”字喚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喚起了作者無限的聯(lián)想,喚起了作者心底思歸的念頭,與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照應。
    四、總結升華。
    1.讓我們再來把這部分讀一讀,體會用詞的精妙所在。
    2.讀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與體會?
    3.拓展與運用:
    用自己的話把《荊公改字》這個小故事講一講,能寫的可以寫下來。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展開適當聯(lián)想。
    篇二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王安石煉字的經(jīng)歷,理解課文的意思。
    3.品讀體會課文,學習古人對知識的嚴謹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讀通并能借助注釋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
    教學難點:
    品讀體會課文,學習古人對知識的嚴謹態(tài)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設下懸念
    背誦詩歌《泊船瓜州》
    王安石選用綠”字,還有一段故事呢,讀課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二、練習朗讀課文
    1.組間巡視,隨機指導。
    2.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匯報(指名讀、同桌間合作讀、齊讀)
    3.指導斷句。
    三、指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組織學生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來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四、學習生字
    認讀生字??陬^組詞。指導書寫“荊”字。
    五、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抄寫注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述課文。
    二、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深入理解課文
    1.讀課文。通過比較,賞析“綠”字
    點撥學生體會“綠”字的妙用:a.春風給江南帶來了綠色;b.“綠”字還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剩機感;c.“綠”字和“還”字還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明媚的春色更引發(fā)了詩人想回家的念頭。
    指導吟誦,教師小結。
    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注意遣詞用句。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強烈的思念之情。
    2.讀課文。
    3.交流感受。
    重點詞語:圈去 注 復圈去 旋 如是 始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古人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泊船瓜州》。
    2.把課文改寫成小故事。
    說課稿
    一、 說教材
    分析這一板塊的主題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 、 、 《賈島推敲》《荊公改字》《歐陽定稿》 《荊公改字》一文選自南宋 。表現(xiàn)的是古人嚴謹創(chuàng)作、反復推敲的學習態(tài)度。洪邁的《容齋續(xù)筆詩詞改字》卷八,主要講的是《泊船瓜洲》一詩草稿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來改去,換了十多個字,后才確定為“綠”字。課文雖然短小,所表現(xiàn)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煉字精神是足以讓人深受感動的。課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荊公的絕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修改過程。
    二、 說教學
    目標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課教學,從課初的學生初讀,指名讀,教師指導讀、范讀,學生練讀,齊讀。到課中,邊理解邊讀,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誦??芍^是把讀和誦貫穿始終。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 ” 本篇課文的學習完全是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手中的工具書自學完成的, 特別是在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請同學們把王安石曾經(jīng)用過的“到,過,穿,送,染”等字送回詩句中,通過讀自主地發(fā)現(xiàn),體會。這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學習語文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根據(jù)注釋疏通全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習古人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把文章改寫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體會推敲煉字的名族文化智慧。
    教學重點:
    學生能理解課文,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學難點:
    品味王安石改字
    三、說教法
    和學法本課是一篇文言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非考察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我選用了如下教學法和學法:
    教法:
    1 朗讀感悟法,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律,于讀中感悟用字之妙。
    2 點撥法,對于學生疏通有困難的地方予以點撥。
    3 評價激勵法。
    學法:
    1 討論交流法:讓學生結合工具書自主交流悟出文章的大意。
    2 情境朗讀法,通過啟發(fā)激勵,讓學生讀出一個一絲不茍的王安 石,一個精益求精的王安石。
    3 想象質疑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質疑。
    四、說教學
    媒體資源的選擇本課教學中,我將利用工具書、多媒體課件、人物圖片等教學資源,以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五、說教學過程
    由于本課是《荊公改字》的第二課時,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地把握,故本課我設置了“板書課題, 總體回顧;共討學法,再現(xiàn)文章內(nèi)容;交流匯報,悟字之妙;創(chuàng)新課堂,故事演練;拓展延伸,情感升華”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板書課題,總體回顧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將齊讀課題,回答王荊公是誰?改的是哪個字?為什么要改呢?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自然走入文本區(qū)品味用字之妙。
    (二)共討學法,再現(xiàn)文章內(nèi)容出示荊公改字的原文讓學生去讀, 讀的過程中對個別斷句處教師進行相機指導。力求讓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與韻律。由于文言文語言不像現(xiàn)代文那樣通俗易懂,我將與學生共討如何再現(xiàn)文言文內(nèi)容的方法,進而總結出來,出示在幻燈片上,讓學生結合上述方法,去疏通文章內(nèi)容,有疑難出我將予以啟發(fā)和點撥。再現(xiàn)文章內(nèi)容后,讓學生結合文章脈絡嘗試背誦。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三)交流匯報,悟字之妙基于上一環(huán)節(jié)對文章大意的疏通, 學生已于無形當中感受到了王安石那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結合課后思考與交流部分第三題與學生共同討論,為什么用“綠”字,綠字好在哪里?設計此環(huán)節(jié),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講予以鼓勵性評價。
    (四)創(chuàng)新思維,故事演練 寫,中央教科所張若田先生就曾說過, 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語文教學,一手抓讀,一手抓寫,如此而已。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故事改編這一內(nèi)容。鼓勵學生在尊重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大膽的展開想象,把荊公改字改寫成一個生動的現(xiàn)代文小故事。這樣設計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既注重了積累感悟,又注重了實踐運用,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