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采蒲臺的葦》教案設計

字號:

《采蒲臺的葦》這是一篇借贊人的文章,課文通過對無抗日英雄的概述,以及為掩護抗日隊伍寧死不屈的具體事例記敘,歌頌了白洋淀人民團結對敵、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品質(zhì)。準備了以下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嘗試簡要復述“婦女們用孩子作掩護保護村干部”和“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寧死也不說出八路軍的任何事情”這一故事。
    2、靜心閱讀,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和體會“冀中名勝”以及“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等詞句的含義。
    3、了解白洋淀“人”和“葦”的關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寧死不屈,為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與日寇作英勇頑強的斗爭。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和體會“冀中名勝”以及“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等詞句的含義,進一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內(nèi)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課題,導入課文。
    1、讀課題。(正音,蒲pú)
    2、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些什么內(nèi)容?
    3、那么這篇課文寫的到底是不是這些內(nèi)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采蒲臺的葦》,文章節(jié)選自孫犁的小說《白洋淀紀事》,齊讀課題。
    二、閱讀故事,自主研讀。(學習4-11節(jié))
    1、在孫犁眼中,“好的葦出在采蒲臺”,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從文中找到這句話(“好的葦出在采蒲臺”),再讀讀這句話之后引出的故事,說說讀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認為“好的葦出在采蒲臺”,可之后怎么沒有寫葦,寫的卻是人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個感人的故事。請大家默讀課文第4-11節(jié),說說故事中的采蒲臺人是怎樣的。你們可以用劃有關句子,圈關鍵詞語的方法來體會體會。
    出示:這是一群____的采蒲臺人。
    ★機智勇敢
    ★寧死不屈
    ★團結一心
    3、小結:這真是一群勇敢機智、寧死不屈、團結一心的采蒲臺人。(提出復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詞語說說這個故事。)
    三、聯(lián)系故事,理解句意。(學習1-3節(jié))
    (一)學習第一節(jié),感受人與“葦”的親密關系。
    1、這個故事明明是在寫人,可是孫犁卻說“好的葦出在采蒲臺”,這葦?shù)降资侵甘裁茨兀孔屛覀兿热タ纯床善雅_的葦和葦塘。
    (1)(出示圖片葦),你能簡單說說,你對白洋淀的印象嗎?
    (2)在孫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樣的呢?
    (人和葦結合得非常緊。)
    2、你從第一節(jié)中哪些句子體會到的,能抓關鍵詞說說么?
    (1)(“人們依靠葦生活?!保?BR>    (2)(“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保?BR>    (3)想象一下,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干什么?
    (4)朗讀第一節(jié)。
    (二)學習第二、三節(jié),明白“葦塘成為冀中名勝”的真正原因。
    1、然而,葦塘并不只是一道風景,關于葦塘,孫犁有他獨到的見解——
    出示: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能成為冀中的名勝。
    2、理解句意。
    (1)理解名勝。
    (2)換句話說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是因為——(葦好看)
    (3)再讀讀這句話,你還聽出了什么意思?(采蒲臺的葦塘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僅因為葦好看,還有別的原因。)
    (4)采蒲臺的葦塘之所以成為冀中的名勝,還有別的原因嗎?默讀第二、第三節(jié),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大聲讀出來,再試著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因______,還因為______。)
    (①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充滿無數(shù)英雄的血液的記憶。②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③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葦塘的清白。)
    (5)引讀: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是因為(葦好看),采蒲臺的葦成為冀中的名勝還因為(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shù)英雄的血液的記憶。)
    (6)你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充滿火藥氣息”和“無數(shù)英雄血液的記憶”指什么嗎?
    (7)所以作者說“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現(xiàn)在你能說說這葦實際上指?
    (人;采蒲臺的老百姓就像蘆葦一樣,保護著八路軍)
    (8)總結課文。
    出示:葦塘不只是一種風景,更是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
    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運用象征的手法表達對英雄的贊美之情。
    2. 理清文章脈絡,學會抓“文眼”。
    重點難點:
    1.象征手法的運用。
    2.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過渡。
    教學過程:
    一、明確研讀目標。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采蒲臺的葦》,(讀課題)這篇課文是作家孫犁爺爺寫的。(出示孫犁及介紹)
    2.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什么內(nèi)容呢?(葦)
    昨天,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一定了解了葦?shù)囊恍┨攸c?,F(xiàn)在誰能說說,課文中的葦是怎樣的葦?(出示葦?shù)膱D片)
    3.打開課本讀一讀書,我們覺得課文是寫葦?shù)墓P墨多呢,還是寫人的筆墨多?(板書:人)(寫采蒲臺的人的筆墨多)這是作者的疏忽呢,還是有意安排?
    4.為什么課題是“采蒲臺的葦”,課文卻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采蒲臺的人?(屏幕出示)(這是本課的中心研讀題)
    二、自主研讀,交流評議。
    (一)屏幕閱讀,了解采蒲臺的葦。(師:老師收集到了孫犁爺爺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材料,有興趣看嗎?)
    孫犁和《采蒲臺的葦》
    孫犁爺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的小說清新、流暢,短篇小說《白洋淀》被人們廣為稱頌。
    1947 年春天,孫犁在冀中安平地區(qū)采訪,他遙望著白洋淀漫開的蘆葦,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蘊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個淀組成,占地四十多萬畝,水道縱橫交錯,足有兩三千條,就像迷宮一樣。白洋淀地勢低下,云霧很低,風聲很急,淀水清得發(fā)黑,蘆葦萬頃,俯仰吐穗。它們生長得很快,狠狠往上鉆,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這樣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
    在這里,葦就像充滿靈性的人,人則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葦。孫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臺發(fā)生的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孫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戰(zhàn)斗中越來越堅定了,越來越成熟了。于是,他揮筆寫下了《采蒲臺的葦》等一系列文章。
    師:讀了這段文字,你對“采蒲臺的葦”有什么新的了解?
    (葦就像充滿靈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葦;人就像是葦一樣,就算是被火燒了,也會生根發(fā)芽,永遠不屈服……)
    師:課文中怎樣告訴我們?nèi)撕腿數(shù)年P系的呢?(解釋:寄生)
    過渡:同學們說葦就是人,人就是葦,那么,到底是怎樣的“采蒲臺的人”呢?
    (二)自主研讀,相機落實訓練點。
    1.提出研讀要求(出示):自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后面的內(nèi)容,并聯(lián)系課文前半部分,劃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詞語或標點。思考后概括——這是()的采蒲臺的人。
    2.學生自主研讀,邊讀邊作旁注。
    3.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成果,師引導點撥:
    智慧的人
    團結的人
    善斗的人
    剛強的人
    寧死不屈的人
    從課文的對話部分加以體會。
    4.引讀加深體會。
    小結: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從課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說明我們真正讀懂了課文,既感受了課文的語言美,又感悟了采蒲臺人的精神力量。這是一個寧死不屈的群體,是一個勇敢智慧的群體。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時那悲壯的場面吧。(引讀課文)
    5.插入訓練點,體會后一部分的深刻含義。
    出示“這聲音……話吧!”
    “這聲音”指的是什么?僅僅指的是“沒有、沒有”的聲音嗎?那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我們身邊,一代代傳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組討論)
    (出示):
    “沒有!沒有!”這句簡短樸素的話中,包含著采蒲臺人民(?。?BR>    (對八路軍戰(zhàn)士的愛;對敵人的恨;采蒲臺人民的聰明才智;不屈不撓的精神。)
    小結:是的,這聲音是震天地、撼日月的聲音,這聲音是采蒲臺人民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決不是一般的否定的聲音,而是一種中華民族的骨氣。請同學們也挺起腰桿,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簡短有力的話吧?。R讀)
    6.現(xiàn)在,我們應該理解“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的真正含義了。(贊揚采蒲臺人民在敵人的血腥屠殺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陰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好的。)
    學到這兒,我們再來看看采蒲臺的葦和人有什么共同點?(出示:純潔、堅韌、頑強)
    小結:采蒲臺人民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抗擊敵人對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葦?shù)那灏?。而葦?shù)倪@種純潔、清白、堅韌的品格正是采蒲臺人民的象征,所以課文以《采蒲臺的葦》作題,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板書:借物喻人
    三、寫體會,談感受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老師的心情很不平靜,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動。我們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我們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說,那么,就把我們對敵人的憤怒,把你對英雄們的敬仰通通傾吐出來吧!
    學生寫體會,談感受(提示只寫一個方面:敵人、英雄、自己)
    小結:說得多好啊,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六十年,但是侵華日軍的罪惡卻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去,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我們永遠記住采蒲臺人民那寧死不屈的聲音。
    四、課外拓展,學習預告。(出示)
    1.《采》選自孫的《荷花淀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搞戰(zhàn)故事。同學們可從網(wǎng)上下載有關故事閱讀。
    2.下周探究課上,我們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編一張小報,其中一個內(nèi)容是自己閱讀了有關白洋淀故事的文章以后的心得體會。
    篇三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薄叭绻麊渭兪侨?,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翼中的名勝?!钡染渥拥囊馑肌?BR>    2.能簡要復述文中講述的故事。
    3.能理解課題與內(nèi)容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關鍵句子的含義。
    2.課文寫的是白洋淀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為什么課題卻是“采蒲臺的葦”?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孫犁的小說《白洋淀紀事》當中的
    一篇文章《采蒲臺的葦》。
    2.簡介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F(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chuàng)始人?!栋籽蟮砑o事》是作者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蘆花蕩》等作品,成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正音:蒲pú)
    3.學生質(zhì)疑。
    師:這篇文章寫于1947年,故事以抗戰(zhàn)時期的白洋淀地
    區(qū)為背景展開,因時間上離現(xiàn)在較遠,再加上作者在本文
    的寫作上有他獨特的風格,所以給同學們的閱讀造成一定
    的障礙,那你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
    (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在黑板上記錄。)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大意。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文章的題目
    是“采蒲臺的葦”,但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交流。
    (主要寫了采蒲臺的人民機智勇敢地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
    3.師:從課題看,題眼是“葦”,而文章卻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人。為什么呢?這是我們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三、研讀課文,感悟內(nèi)涵。
    1.默讀課文1—3小節(jié),想想人和葦之間是什么關系?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交流,出示句子。
    2.從哪里看出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呢?試著填空。
    出示:白洋淀的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
    (1)出示: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①理解:寄生。(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nèi),從中吸收養(yǎng)分,維持生活。文中指人依靠葦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離不開葦。)
    ②柔順的葦在婦女們的手里翻動著,你知道這些葦可以用來干什么?
    補充資料:葦?shù)淖饔谩?BR>    師:葦?shù)淖饔谜娲?,人們的生活真是離不開葦。
    ③引讀第1節(jié)。
    (2)出示句子: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shù)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①理解:冀(河北的別稱);名勝(風景優(yōu)美或有古跡的地方)。
    ②為什么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呢?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白洋淀的介紹。
    ③師小結:白洋淀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是因為那里到處是葦,景色迷人,還因為那里曾譜寫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凱歌。
    ④感情朗讀句子。
    (3)出示句子: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敵人的炮火,曾經(jīng)摧殘它們,它們無數(shù)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①理解:清白(沒有污點。)
    ②人民的血液如何保持葦?shù)那灏??讓我們先來聽一個發(fā)生在采蒲臺的故事。
    3.在白洋淀有很多英雄的事跡,不能一一記述,讓我們聚焦采蒲臺,去認識一下那里的人們。輕聲讀讀課文4—11節(jié),試著用一句話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再想想為什么說“好的葦出在采蒲臺”呢?
    (1)交流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2)婦女們具體是怎么做的呢?從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句子,指名讀。
    (3)“不約而同”是什么意思?(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行動一致)。婦女們遞過去的是什么?如果一旦被發(fā)現(xiàn),可能會有什么后果?
    師:但是為了掩護八路軍戰(zhàn)士,她們甚至做好了犧牲自己孩子的準備??雌饋硎遣唤?jīng)意的動作,卻讓我們感受到了12個女兒的聰明、勇敢、團結,她們滿懷著對敵人的恨,滿懷著對干部的愛,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引讀句子)。
    (4)師小結:采蒲臺的婦女就像葦塘的葦一樣堅強、團結,此時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采蒲臺的葦,他們團結一心、韌勁十足。
    (5)師:正當婦女們用自己的孩子掩護了帶槍的干部,驚險地闖過一關時,一個40多歲的男子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了。面對兇殘的敵人,那個男子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這部分內(nèi)容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推進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①出示句子,師生分角色合作讀對話。
    ②師:我們知道在人物對話中,加上適當?shù)谋硎旧駪B(tài)或動作的提示語,人物的形象會更鮮明。然而在這段對話中,沒有太多的提示語。輕聲再來讀讀那個男子的話,想想這里為什么采用這種表達方式?
    ③學生交流,教師小結。(沒有太多的提示語,語言更簡潔,節(jié)奏緊湊,更能體現(xiàn)那個男子的毫不猶豫、堅定不移。)
    4.白洋淀的英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作者只選擇了其中典型的一個。12個婦女和中年男人,他們都不是八路軍戰(zhàn)士,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采蒲臺人民,然而他們卻是真正的英雄,讓我們滿懷敬意,再來讀讀講講這個故事。
    ①齊讀4—11節(jié)。
    ②簡要復述這個故事。
    5.齊讀課文后兩小節(jié)。
    師: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更要記住的是采蒲臺的人民和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
    6.交流:為什么說“好的葦出在采蒲臺”呢?
    課后小結
    四、教師小結,復習鞏固。
    1. 學了課文,同學們是否明白了,課文寫的是英雄的故事,而題目為什么卻是“采蒲臺的葦”?(作者是借這樣的葦來歌頌那些智慧、團結、剛強的人。)
    2.再次出示句子,齊讀句子。
    (1)聯(lián)系課文說說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葦塘不被敵人的鐵蹄踐踏。)
    (2)人民的血液保持的僅僅是葦塘的清白嗎?
    師:因為白洋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與侵略者作不屈的斗爭,保衛(wèi)了家園,也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3.師總結:白洋淀的英雄人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葦是這段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