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qū)分,大概由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等五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以下是為您分享的三篇大班觀察記錄與反思,歡迎關注。
【篇一】
觀察者:方xx
環(huán)境:騎行區(qū)
觀察目標
1、了解小車的玩法,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2、幼兒能夠按規(guī)則進行騎行活動。
觀察記錄
這學期剛剛開始了騎行區(qū)的活動,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很有興趣,一部分小朋友先開始玩,王柄皓小朋友跨上平衡車開始騎,他先往草坪上騎了過來,草坪上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分散游戲,于是我提醒到:“自行車要到跑道上去騎哦,草坪上小朋友太多了容易撞到哦。”于是他轉了個彎,往跑道上騎了去,在跑道上遇見了宋昕悅,宋昕悅對王柄皓說:“可以借我玩一會嗎?”王柄皓說:“我再玩一會,等一下再給你騎好嗎?”宋昕悅說:“好的?!庇谑?,王柄皓在跑道上騎了一圈后,跑回來找宋昕悅,對她說:“你騎一會吧?!彼侮繍傭T上車后,王柄皓在邊上看著她,對她說:“要在跑道上騎?!?BR> 分析評價
由于車子的數(shù)量有限,先讓一部分小朋友玩,還有一部分小朋友先玩分散游戲。玩騎行游戲時,發(fā)現(xiàn)很多小朋友都已經會騎小車了,而一開始沒有統(tǒng)一的講清楚規(guī)則,導致王柄皓等小朋友將小車騎到了人較多的草坪上,下次玩之前一定要先強調規(guī)則。并且我發(fā)現(xiàn)在游戲中幼兒已經具備了分享的意識,和同伴的交流也得到了提高,懂得有計劃的玩,先是我玩再是你玩,還能夠采納老師提出的建議,同時告知其他小朋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表現(xiàn)。
支持策略
在車子數(shù)量上沒辦法滿足孩子同時進行游戲,那就分批玩,也可以讓孩子之間進行協(xié)商。大班的孩子大部分都具備了分享合作的意識,教師只需提出要求,放手讓孩子自己遇到問題,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不行,老師從旁輔助。
【篇二】
背景:
自從大班本學期的教研重點確立為“提升低結構材料在大班幼兒自主性游戲中有效運用的策略研究”后,我們就動起了“材料”的腦筋,“腦洞大開”之余,也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與材料發(fā)生的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問題1:一大堆操作盒怎么辦?
開學初班級里新發(fā)了一大堆操作材料盒,這些藍色大紙盒拆也不是、堆也沒處堆,老師們開始怨聲載道了:“教室這么小,還發(fā)那么多材料,怎么放???”
我們的做法:
紙盒在平時,就靠墻壘高不影響幼兒日?;顒?,一旦做游戲了,就開始大變身,有的變成“圍墻”,有的變成“家具”,還有的成為“警犬訓練營”里的運動器械。貌似這些紙盒的低結構可變性的功能被開發(fā)得淋漓盡致……
問題2:每次游戲就“一地紙盒”看不下去怎么辦?
小朋友這邊玩紙盒玩得出神入化,并與其他低結構材料組合——-系上一根繩子,居然變成空姐的“餐車”、醫(yī)生的“救護車”;大盒子疊小盒子,變成商店的”防盜門”;越來越多的盒子被孩子們搬到了游戲第一現(xiàn)場,滿地盒子,不免讓一向喜歡整潔有序的老師感到心焦——-啊呀,心臟不夠大呀!玩得亂糟糟的嘛,馬上迎接徐匯區(qū)園長班觀摩開放啦,這可怎么是好?
我們的調整:
盒子可以玩,但是收納整理的習慣培養(yǎng)還是需要我們老師予以重視的。因此,每次游戲結束后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重點就落在了“材料整理”的話題上:通過幼兒互相比較、思維碰撞,討論怎樣收才能”又快又好”?辦法總比問題多——-
1、先收大東西,再收小東西;
2、先從里面放起來,里面放滿放外面;
3、玩哪里,收哪里,客人負責收椅子;
……這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大班的孩子們漸漸學會井井有條、物歸原處,每次整理游戲玩具材料的速度也越來越迅速了,“忙而不亂”是我們老師追求的高境界!
問題3:有人總在材料倉庫“流連忘返”怎么辦?
自從走廊上多了一長溜的材料倉庫,不少孩子突然不愿意參與到熱鬧的同伴互動交往中來了,更多地是靜靜地長時間地待在倉庫里搭搭搭、造造造,讓原本希望孩子們能積極投入游戲情節(jié)開展的老師,未免有些無奈,難道是“材料過多”惹的禍?孩子對材料擺弄的興趣大于對玩角色游戲的興趣,怎么處理這對矛盾?
我們的反思:
我們對走廊上這些材料進行歸類,發(fā)現(xiàn)一部分是建構區(qū)的現(xiàn)成玩具材料,例如萬能工匠、扭扭棒、積木等,還有一大部分是幼兒收集的廢舊材料和自然物,例如各種瓶罐紙盒、布料報紙、毛線繩子類。這些材料可能是近剛剛收集來的“新鮮貨”,所以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不足為奇。我們打算接下來對孩子們做調研和觀察,了解孩子們喜歡也花長時間互動的材料是哪些?然后分析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們對材料的興趣熱點,也才能對孩子游戲中”不交往行為”的現(xiàn)象做出正確識別和判斷,并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和回應。目前,可能對孩子來說,“等待”和“觀望”是好的一種觀察引導的方式。
【篇三】
觀察老師:董x
觀察班級:大一班
觀察對象:小佳
性別:女
觀察時間:20**年6月5日
觀察地點:種植園
觀察實錄:
情景再現(xiàn):【在餐后活動中,孩子們用橡皮泥做了好多甜點:有的孩子做了蛋糕,有的孩子做了餅干,有的孩子做了曲奇餅,真是五花八門。小朋友以蛋糕師傅的身份推銷自己的甜品。經過幾輪推銷,小佳上場了,只見她小心翼翼地用手托著一片小小的餅干,小步地走著。終于她走上臺,還沒開口,孩子們就哄笑起來:"哎呀,你看她做得餅干這么小,怎么吃呀!""她做的真難看,也肯定不好吃,你們看我做了好幾層,她只做了一層!"……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著自己得餅干,小佳的臉紅紅的,低著頭,嘴角使勁地抿在一起,眼睛緊緊地盯著自己手中的餅干。】
讀完這個案例,腦海立刻呈現(xiàn)出小佳那可憐兮兮、束手無措的樣子,不禁情不自禁地想立刻安撫她的心靈。所以,如果我是小佳的老師,我會這樣做:
1、先安撫小佳受傷的心靈。
我會對小佳很溫柔地說:"小佳,你做的小餅干老師看看做得不錯呢,小朋友們一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小餅干,所以他們才這么說,你不要難過,他們這樣說不禮貌,原諒他們吧。"這樣的語言不僅可以安慰到小佳,讓她感覺到老師對她作品的肯定。在孩子的心里老師的評價與夸獎要比同伴的認可份量重得多,從而減緩她受傷的心靈。二來從老師這樣的語言中讓小佳分清對與錯,學習與人交往的方式,一句原諒他們吧,讓小佳明白寬容別人也能讓自己感到不難過。這樣的安慰,一定能撫慰小佳受傷的心靈,逐漸變得開心。同時還能幫助小佳建立自信。
2、再面向全體展開討論。
展開討論的目標是就事論事,通過討論讓孩子們懂得換位思考,寬容別人,并學會評價同伴的作品。我會告訴孩子什么叫"換位思考",雖然這個詞語有些抽象,難以理解,但我會以通俗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嘗試著讓孩子學著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體會別人的內心。讓孩子思考"如果我是小佳,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情會怎樣",這樣的辨析與討論,讓孩子們覺得自己這樣說小佳是不對的,還是不禮貌的。"寬容"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語,我會告訴孩子,寬容和原諒是差不多意思。告訴小佳應該原諒同伴,是因為大家是無心的,他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現(xiàn)狀說了出來,只是同伴們還不會用婉轉與好聽的詞語表達對別人的作品的評價與賞識,所以適當?shù)貙捜輨e人也能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樣的教育行為也是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教育原則。以后老師更需要做的是,教給孩子評價作品的方法,告訴孩子評價同伴的作品,要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態(tài)和向別人學習的態(tài)度評價他人的作品,這何嘗不是一種學習與做人的方式呢!
3、保持后續(xù)活動的精彩。
本次案例的發(fā)生由"一塊小小的餅干"而引發(fā),面對這塊小小的餅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小佳的無所適從與難堪,同伴的不懂寬容,這些表象都為老師提供了教育內容與信息。除了上面老師的教育行為以外,在后來的教育行為中,我覺得還可以為孩子們欣賞各種甜點的圖片,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了解甜點品種的多樣化,同時感受到面點師的心靈手巧和甜點藝術,在欣賞中增強幼兒對美的欣賞能力。這樣做還可以幫助孩子在今后的活動中,通過借鑒制作出更好的游戲材料——點心。緊接著教師還可以生成一個美工活動,指導幼兒進行甜點制作,我相信孩子們做出的甜點一定會更好,小佳也會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后教師再讓孩子們采用蛋糕師傅的身份介紹自己的甜品,尤其是讓小佳先介紹,這時的小佳一定會有一個贊新的、一個充滿自信的小佳,還有一群慢慢懂得欣賞他人的孩子,這就是我們經過巧妙指導而出現(xiàn)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