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留下的悖論一起來欣賞下

字號: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睂τ诰缄P系,孟子是這樣認為的。可是臣若視君如國人,就很有可能表現為消極怠政;即使君若視臣如土芥,臣也只能遠走他國,另擇良木,或以不合作的態(tài)度歸隱。然而多國并存的時候,孔夫子猶能周游列國,去此適彼,當大一統(tǒng)之世,君臣之義,就真可以說是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了,以至名士隱居廟堂之外也往往被統(tǒng)治者猜忌。所以,在大部分時間里,臣對君的不公正待遇實際上沒有反制的手段。
    不過,君如果實在糟糕透了,臣也許還可以頂著弒君的罵名去效仿湯武革命。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闭f得斬釘截鐵,但是海內重器,覬覦之人必多,所謂“革命”若無正義的標準,革命豈不要成家常便飯?
    于是,當別人問孟子有無堯舜禪讓的事時,孟子回答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薄疤觳谎裕孕信c事示之而已矣。”“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庇妙愃圃庌q的方式來消解理論上的難題。又說革命之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薄坝幸烈?,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倍@漂亮話也是個悖論,且不說王權對輿論的控制,而又何能有個主宰,在革命未發(fā)之前,判定君王是否淪落到與桀紂相等的地步,鑒別要舉事的臣民真?zhèn)€有伊尹之志呢?
    王國維論直至殷商,諸侯之于天子,也大概只像后世諸侯之于盟主,并沒有君臣之分。及至周武伐紂,又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亦系周之臣子。天子之國驟強,于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纱呵镏?,臣之于君,也還有一番只持相對義務、很可以遺世獨立的味道。可越到后來,伴隨著君權的不斷強化,臣對君的制約能力也不斷萎縮起來。
    儒臣兩千多年來對君權,的期望還是以正心誠意格君心之非,這也是在無法突破君臣政治的既有框架下,儒臣所希望通過對擁有權力的君直接負責的方式,以間接地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然而,這樣的希望也被歷史證明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