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夏夜苦熱登西樓》詩詞鑒賞

字號: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牧谠断囊箍酂岬俏鳂恰芳百p析,歡迎大家閱讀。
    夏夜苦熱登西樓
    唐代:柳宗元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
    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
    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
    莫辯亭毒意,仰訴璿與璣。
    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
    譯文
    酷熱難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樓乘涼。
    山澤凝聚著炎炎的暑氣,銀河閃耀著湛盧似的亮光。
    驕陽早已曬干了滋潤萬物的露水,曠野寧靜卻沒有涼風送爽。
    熱浪滾滾汲取井水洗澡,火燒般的燥熱打開門扉納涼。
    靠著欄桿久久地徘徊傍徨,熱汗淋漓在全身四處流淌。
    這么熱難道還談得上什么保養(yǎng)嗎?抬頭見北斗,將疑問訴上蒼。
    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膚如冰雪的處子,想要以靜勝熱實在是毫無希望。
    賞析
    全篇緊扣詩題,句句寫“夏夜苦熱”。起首二句開門見山,交代時間、處所,直截點題,并提挈全篇。永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日溫度高,且時間長。詩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樓去乘涼;夜半如此,驕陽暴曬的白天,可想而知。簡略幾筆,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熱,生靈之苦。
    “山澤凝暑氣”四句是登西樓時之所見所感,極寫赤日炎炎似火燒的環(huán)境。時值中夜,山澤還如蒸籠,凝聚著暑熱的炎氣;長天無云,銀河里也閃耀著刺眼的光輝;太陽烈焰的燒烤,滋潤萬物生長的露水已無影無蹤;四野寧靜,沒有一絲涼風。
    “探湯汲陰井”四句是登西樓后的活動,極寫詩人如在火爐中熬煎的苦況。炎熱不可擋,詩人想方設法來解暑:汲井水沖涼,開門扉納涼,靠著欄桿乘涼。但是,井水卻成了滾燙的開水,打開門灼焰撲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實的鋪墊,詩人直接抒寫了自己的感觸。面對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如此致命的氣候,詩人簡直難于呼吸,他抬頭看見北斗,不禁向蒼天提出質疑:長此下去,萬物怎能蕃長?生靈怎能延續(xù)?此時,讀者似乎看見詩人在仰天長嘯:何當一夕金風起,為我掃除天下熱!但是,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引用“姑射子”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靜勝熱,就只能悵恨無邊了。結尾以反詰語收束,詩的意境也漸臻極頂。
    詩人筆下的夏夜,實在令人望而生畏。表現入微,首先取決于作者的體物入神。詩人長期困居永州,對當地氣候有極深入細致的感受,再經過縝密的構思和精心提煉,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藝術效果。由于詩人將自己的感受、情緒寫得很形象,很具體,就隱含著一種抽象的概念,因而帶有象征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統(tǒng)治階級奢侈腐化,賦稅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的局面。詩人在永州期間廣泛地接觸百姓,對民間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說》一文就以毒蛇與賦斂作比襯,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統(tǒng)治集團“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現實。因此,詩人寫夏夜酷熱使人難以忍受,這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且又暗示著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唐王朝的*,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死亡線上掙扎,還有什么“亭毒”可言!這正如杜甫在《無家別》所言“何以為蒸黎”一樣,把老百姓逼到沒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統(tǒng)治又怎能鞏固呢?這種在比興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詩的內涵,又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