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三篇]

字號: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tǒng)。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并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準備了以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觀察水》
    [學習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并能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水的性質。 (2)能用語言、文字描述觀察水的結果。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事情,愿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方糖(或食鹽)、木筷子、墨水、曲別針(或小釘子);醬油、牛奶、白醋、糖水(或鹽水)、雪碧、水六種液體及熱水等。
    2.學生準備: 紙巾(或手紙)、硬幣、白紙、水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上一節(jié)課研究了生命離不開水,那么為什么生命離不開水呢?讓我們通過實驗,揭開它的奧秘。 2.揭題。
    (二)自主學習:
    1.觀察水,描述水。 (1)請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儀器或身邊的可利用的物體,觀察一杯水,你對這杯水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比一比,哪一組發(fā)現(xiàn)的水的奧秘多,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 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 (2)學生分組活動。 (3)教師鼓勵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樣的?當被水濺出來、灑出有什么現(xiàn)象?水滴在別的物體上,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當越來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時,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現(xiàn)象?幾滴水從空氣中落下時,呈現(xiàn)什么形狀?„„ (4)學生分組匯報交流。要求從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樣的物體。
    2.辨認水。 (1)師出示六杯液體,請學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師介紹辨認方法:“一看、二聞、三嘗”。不認識的物體不能隨便嘗,以防中毒。 (2)分組活動。 (3)匯報交流。
    3.認識水的溶解現(xiàn)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來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變化? (2)了解“溶解”(就是“化了”)。 (3)老師說說生活中溶解的應用。
    (三)課后作業(yè); 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里?它對人們的生活有益,還是有害?
    《生命離不開水》
    [學習目標]
    1、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2、意識到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實驗用的大試管、植物油、紗布、水果刀、小燒杯、記錄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生命離不開水的資料;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筆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朗讀小詩:“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2.學生猜這首詩是贊美誰的?為什么呢? 3.揭單元題:“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學習:
    1.生命離不開水。
    (1)師生討論: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導學生認識動物、植物和人都離不開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師生討論:哪些地方有水?
    (2)認識植物體內有水。
    (3)學生想辦法把帶來的植物體內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們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好。比如手擠、刀拍、搗碎、壓汁機等等。
    (4)讓學生感受植物體內有水。
    (5)讓學生比較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多?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少?
    (6)我們在吃食物時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還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等等營養(yǎng)。
    (7)注意事項:注意安全。小刀不要傷著手、損壞桌子等。
    3. 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課后作業(yè):
    課后觀察比較哪些動植物體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讓家長幫忙)
    《白天與黑夜》
    教學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1.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認識到科學發(fā)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教學難點
    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jié)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fā)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yōu)榕c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1
    開個學術討論會
    導入:
    1.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fā)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活動建議:
    1.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共同進行。
    2.活動可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用5~6分鐘的時間為討論會作準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jù);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jù)。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并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形成。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在討論和分析活動中做適當引導。
    板書
    地球公轉
    晝夜交替現(xiàn)象形成
    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