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說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說教學目標、說教學內(nèi)容、說學生情況、說教學方法、說教學程序設計、說練習的內(nèi)容與方法。其中,在說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除了簡單介紹教學內(nèi)容在學科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外,還要注意指出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金色的草地》
今天我執(zhí)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金色的草地》一課。
本課是以“色彩”為主題的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講了“我”家門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當蒲公英開發(fā)放的時候,草地就變成了金色,“我”和“弟弟”總是為了尋開心隨意揪它,但是有我發(fā)現(xiàn)了草地顏色的變化,還通過仔細觀察有發(fā)現(xiàn)了變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們喜愛的一種花。
本文語言優(yōu)美,充滿童趣,蒲公英神奇的變化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養(yǎng)成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生獨立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復述片斷,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第四自然段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2、文中“我”的情感變化及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2、初讀質(zhì)疑
3、細讀解疑
4、總結延伸
設計意圖;
新課改以來,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提高。學習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中非常明確的闡述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xù)的,突破了原來封閉的課堂教學發(fā)展論,就“語文課程”的解釋隱含著三個層面的內(nèi)涵:言語能力的層面、文化浸潤的層面和審美熏陶的層面。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教學觀,改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xiàn)狀,使閱讀教學成為“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實施過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組教材、改良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實踐”為突破口,進行“塊狀推進,整合優(yōu)化”的實踐,以期達到減少頭緒、強化綜合、豐富閱讀教學內(nèi)涵之目的。
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在處理教材上“煉真金”,洞悉各類課文的個性,依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大膽剪裁,精心重組,可以將課文轉(zhuǎn)化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塊式材料”,以專題性的塊材料,替代以篇為特征的語言材料形式。這樣既有利于減少頭緒、構筑張力點,取點成面,也便于引導學生憑借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進行自主實踐,探究性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意義不斷生成與發(fā)展的過程,成為學生對學習意義探尋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成為積淀語言、培養(yǎng)習慣、發(fā)展智力、人文熏陶的過程。
在此理念指導下,依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感知,了解全文,提出問題。
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感知大致把握后,為他們在部分中的學習搭起一個認知背景面,并為部分學習時緊密聯(lián)系整體找下底座,使學生的學習更趨豐富。
教學前加強了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始初讀,正確連貫的讀通課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當然學生所提問題很可能是離散的、膚淺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隨即解決一些比較獨立的單純問題(如知識性問題),并引導學生比較篩選,使問題集中到與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密切關系的焦點式的一、二個問題上??赡苡械膶W生會提出:“顏色為什么會變?”“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會合攏、張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在課文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將抓住這些重點問題,以學定教。這樣不僅促使學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品讀感悟。
這一方面的學習首先要圍繞焦點問題展開,其次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體悟感情,實現(xiàn)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nèi)容,又從思想情感到語言文字的提升。
1、創(chuàng)始情境,激發(fā)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生動傳神,充滿童真童趣。教學時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出示課件,畫面上藍色的天空下,大片金*的蒲公英,色彩鮮艷,給學生以美的震撼,激發(fā)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了解的*。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點段,在學習時制作了精美的課件,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聆聽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觸發(fā)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在感受到了發(fā)現(xiàn)后的驚喜后,和文中的“我”產(chǎn)生了共鳴,很自然的聯(lián)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變化,從“揪”到“不再隨意揪”;從“尋開心”到“喜愛”。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目觀其形、耳聞其音、心通其義。
2、以讀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進入了角色,他們的情感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通過默讀、自讀,引導學生找到重點語句,劃出重點詞語,把它們作為語言訓練的依托點,引導學生組織、轉(zhuǎn)化語言,進行個性化的朗讀、表演。如:通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問題,提領而頓、促使學生主動讀書。從自主性讀,到感悟性讀,再到評價性讀,學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顏色變化的原因,此時課文的語言已積淀于心,進而轉(zhuǎn)化為他們的語言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課件、動作表演將語言文字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扎扎實實的引導學生實現(xiàn)“語言理解和運用、深處的思維和情感、表層的肢體活動”都得以多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
三、總結延伸
通過閱讀,學生對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已完全掌握,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非終目的,語文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精神的范例,因此設計了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觀察他們所喜愛的花草,練習說說他們的新發(fā)現(xiàn),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我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應當尊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種分類關心、個別引導、全員幫助的態(tài)度來積極營造和諧、互學、相幫的教學氛圍,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篇二】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個字。
2.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
教學重難點: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
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飾,更有不同的風俗。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少數(shù)民族風情”展示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
學生展示介紹,教師提示學生著重介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特征、生活習俗。
2.視學生介紹情況,教師利用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補充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
3.評選佳學生,頒發(fā)小獎品。
揭示課題,范讀課文。
1.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也在一所學校共同學習。就有這樣的一所民族小學,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參觀一下?
2.板書課題:我們的民族小學。
3.教師配樂范讀。選擇具有云貴民族風情的樂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配樂。
自學生字新詞,試讀課文。
1.這所民族小學美不美?大家肯定想親自去走一趟,轉(zhuǎn)一圈。請你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jù)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jié)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該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壩(bà)絨球花傣(dǎi)族景頗(pō)族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絢麗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貍
第四自然段:鳳尾竹搖晃(huàng)
分組朗讀,組間比賽
1.分小組朗讀,每組讀一自然段,各組練習。
2.各組練習后進行比賽。
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a.著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民族小學的美。這一課我們要急需朗讀感悟,我們會進一步地發(fā)現(xiàn)民族小學的美和課文的美。
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想一想讀著這部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學生讀后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后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
c.大家一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一邊朗讀就能讀得更入情入境,誰來讀一讀?
教師評點后再指名練習。
d.配樂朗讀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鐘聲敲響了,民族學校的學生開始上課了。請各自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學習的,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學生各自讀課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
反復朗讀這幾句話。
d.下課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場會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讀有關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這所民族小學留給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們參觀了這所民族小學,了解了他們上學、上課學習、下課活動的情景,多么美麗的民族小學,多么可愛的學生!參觀結束了,讓我們說上幾句道別的話。
感情朗讀,比賽背誦
1.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2.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看誰先背出來。
板書:1、我們的民族小學
穿戴不同語言不同
共同學習共同游戲
【篇三】
第一課時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教學過程:
以舊引新,扣題導入
1.記得二年級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黃山奇石》,了解了黃山的雄奇秀美,誰愿意挑一段自己喜歡的課文來背給大家聽?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黃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誰愿意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圖片資料?板書:天都峰
3.這篇課文寫誰爬上了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們又是怎樣爬上去的呢?板書:爬
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帶著問題聽教師范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3.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4.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a.小組內(nèi)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b.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c.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通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疏理字詞含義。石級:石頭臺階。
仰望:抬頭望。
攀著:(抓著鐵鏈)向上爬。
心顫:心在顫抖,說明心里很害怕。
鯽魚背:結合看圖理解,天都峰險處。它是一道長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2.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的順序把文章分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疏通課文大意。
指導寫字,掌握筆順
1.教師范寫“辮”字,提示書寫時左中右三部分要寫得緊湊,學生描一遍、臨一遍。
2.指導學生觀察、書寫其余生字。
布置作業(yè)
1.正確、較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本課的生字和詞語。
3.把課文第2段描寫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yǎng)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教學過程:
緊扣課題,承前啟后
1.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討論后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體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中的“畫”。
學生練讀后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讀議,體會“我”受鼓舞爬上峰頂
1.在爬山之前,望著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想想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懼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嘆句“真叫人發(fā)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2.結果“我”爬上峰頂了嗎?自由讀課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說的話,指名朗讀。
3.“我”看到了什么從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呢?自由讀課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讀6、7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
a.學生讀書圈劃。
b.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奮力”是拼盡全身力氣的意思。
從“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艱難。
c.引讀第7段,從“終于”二字上體會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悅。
d.體會爬山的艱難、上山后的喜悅,指導朗讀6、7兩段。
啟發(fā)想象,明白“老爺爺”也是受鼓勵爬上峰頂?shù)?BR> 1.老爺爺為什么也能爬上峰頂呢?帶著這些問題一邊讀,一邊想。
多媒體出示思考題: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他倆始終相互鼓勵,老爺爺也是受到“我”的勇氣鼓勵爬上峰頂?shù)摹V笇Ю首x。
總結課文,明白道理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篇一】
《金色的草地》
今天我執(zhí)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金色的草地》一課。
本課是以“色彩”為主題的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講了“我”家門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當蒲公英開發(fā)放的時候,草地就變成了金色,“我”和“弟弟”總是為了尋開心隨意揪它,但是有我發(fā)現(xiàn)了草地顏色的變化,還通過仔細觀察有發(fā)現(xiàn)了變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們喜愛的一種花。
本文語言優(yōu)美,充滿童趣,蒲公英神奇的變化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養(yǎng)成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生獨立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復述片斷,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第四自然段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2、文中“我”的情感變化及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2、初讀質(zhì)疑
3、細讀解疑
4、總結延伸
設計意圖;
新課改以來,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提高。學習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中非常明確的闡述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xù)的,突破了原來封閉的課堂教學發(fā)展論,就“語文課程”的解釋隱含著三個層面的內(nèi)涵:言語能力的層面、文化浸潤的層面和審美熏陶的層面。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教學觀,改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xiàn)狀,使閱讀教學成為“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實施過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組教材、改良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實踐”為突破口,進行“塊狀推進,整合優(yōu)化”的實踐,以期達到減少頭緒、強化綜合、豐富閱讀教學內(nèi)涵之目的。
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在處理教材上“煉真金”,洞悉各類課文的個性,依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大膽剪裁,精心重組,可以將課文轉(zhuǎn)化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塊式材料”,以專題性的塊材料,替代以篇為特征的語言材料形式。這樣既有利于減少頭緒、構筑張力點,取點成面,也便于引導學生憑借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進行自主實踐,探究性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意義不斷生成與發(fā)展的過程,成為學生對學習意義探尋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成為積淀語言、培養(yǎng)習慣、發(fā)展智力、人文熏陶的過程。
在此理念指導下,依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感知,了解全文,提出問題。
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感知大致把握后,為他們在部分中的學習搭起一個認知背景面,并為部分學習時緊密聯(lián)系整體找下底座,使學生的學習更趨豐富。
教學前加強了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始初讀,正確連貫的讀通課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當然學生所提問題很可能是離散的、膚淺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隨即解決一些比較獨立的單純問題(如知識性問題),并引導學生比較篩選,使問題集中到與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密切關系的焦點式的一、二個問題上??赡苡械膶W生會提出:“顏色為什么會變?”“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會合攏、張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在課文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將抓住這些重點問題,以學定教。這樣不僅促使學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品讀感悟。
這一方面的學習首先要圍繞焦點問題展開,其次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體悟感情,實現(xiàn)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nèi)容,又從思想情感到語言文字的提升。
1、創(chuàng)始情境,激發(fā)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生動傳神,充滿童真童趣。教學時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出示課件,畫面上藍色的天空下,大片金*的蒲公英,色彩鮮艷,給學生以美的震撼,激發(fā)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了解的*。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點段,在學習時制作了精美的課件,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聆聽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觸發(fā)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在感受到了發(fā)現(xiàn)后的驚喜后,和文中的“我”產(chǎn)生了共鳴,很自然的聯(lián)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變化,從“揪”到“不再隨意揪”;從“尋開心”到“喜愛”。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目觀其形、耳聞其音、心通其義。
2、以讀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進入了角色,他們的情感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通過默讀、自讀,引導學生找到重點語句,劃出重點詞語,把它們作為語言訓練的依托點,引導學生組織、轉(zhuǎn)化語言,進行個性化的朗讀、表演。如:通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問題,提領而頓、促使學生主動讀書。從自主性讀,到感悟性讀,再到評價性讀,學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顏色變化的原因,此時課文的語言已積淀于心,進而轉(zhuǎn)化為他們的語言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課件、動作表演將語言文字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扎扎實實的引導學生實現(xiàn)“語言理解和運用、深處的思維和情感、表層的肢體活動”都得以多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
三、總結延伸
通過閱讀,學生對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已完全掌握,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非終目的,語文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精神的范例,因此設計了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觀察他們所喜愛的花草,練習說說他們的新發(fā)現(xiàn),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我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應當尊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種分類關心、個別引導、全員幫助的態(tài)度來積極營造和諧、互學、相幫的教學氛圍,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篇二】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個字。
2.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
教學重難點: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
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飾,更有不同的風俗。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少數(shù)民族風情”展示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
學生展示介紹,教師提示學生著重介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特征、生活習俗。
2.視學生介紹情況,教師利用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補充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
3.評選佳學生,頒發(fā)小獎品。
揭示課題,范讀課文。
1.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也在一所學校共同學習。就有這樣的一所民族小學,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參觀一下?
2.板書課題:我們的民族小學。
3.教師配樂范讀。選擇具有云貴民族風情的樂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配樂。
自學生字新詞,試讀課文。
1.這所民族小學美不美?大家肯定想親自去走一趟,轉(zhuǎn)一圈。請你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jù)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jié)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該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壩(bà)絨球花傣(dǎi)族景頗(pō)族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絢麗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貍
第四自然段:鳳尾竹搖晃(huàng)
分組朗讀,組間比賽
1.分小組朗讀,每組讀一自然段,各組練習。
2.各組練習后進行比賽。
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a.著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民族小學的美。這一課我們要急需朗讀感悟,我們會進一步地發(fā)現(xiàn)民族小學的美和課文的美。
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想一想讀著這部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學生讀后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后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
c.大家一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一邊朗讀就能讀得更入情入境,誰來讀一讀?
教師評點后再指名練習。
d.配樂朗讀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鐘聲敲響了,民族學校的學生開始上課了。請各自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學習的,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學生各自讀課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
反復朗讀這幾句話。
d.下課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場會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讀有關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這所民族小學留給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們參觀了這所民族小學,了解了他們上學、上課學習、下課活動的情景,多么美麗的民族小學,多么可愛的學生!參觀結束了,讓我們說上幾句道別的話。
感情朗讀,比賽背誦
1.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2.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看誰先背出來。
板書:1、我們的民族小學
穿戴不同語言不同
共同學習共同游戲
【篇三】
第一課時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教學過程:
以舊引新,扣題導入
1.記得二年級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黃山奇石》,了解了黃山的雄奇秀美,誰愿意挑一段自己喜歡的課文來背給大家聽?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黃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誰愿意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圖片資料?板書:天都峰
3.這篇課文寫誰爬上了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們又是怎樣爬上去的呢?板書:爬
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帶著問題聽教師范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3.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4.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a.小組內(nèi)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b.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c.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通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疏理字詞含義。石級:石頭臺階。
仰望:抬頭望。
攀著:(抓著鐵鏈)向上爬。
心顫:心在顫抖,說明心里很害怕。
鯽魚背:結合看圖理解,天都峰險處。它是一道長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2.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的順序把文章分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疏通課文大意。
指導寫字,掌握筆順
1.教師范寫“辮”字,提示書寫時左中右三部分要寫得緊湊,學生描一遍、臨一遍。
2.指導學生觀察、書寫其余生字。
布置作業(yè)
1.正確、較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本課的生字和詞語。
3.把課文第2段描寫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yǎng)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教學過程:
緊扣課題,承前啟后
1.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討論后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體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中的“畫”。
學生練讀后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讀議,體會“我”受鼓舞爬上峰頂
1.在爬山之前,望著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想想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懼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嘆句“真叫人發(fā)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2.結果“我”爬上峰頂了嗎?自由讀課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說的話,指名朗讀。
3.“我”看到了什么從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呢?自由讀課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讀6、7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
a.學生讀書圈劃。
b.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奮力”是拼盡全身力氣的意思。
從“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艱難。
c.引讀第7段,從“終于”二字上體會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悅。
d.體會爬山的艱難、上山后的喜悅,指導朗讀6、7兩段。
啟發(fā)想象,明白“老爺爺”也是受鼓勵爬上峰頂?shù)?BR> 1.老爺爺為什么也能爬上峰頂呢?帶著這些問題一邊讀,一邊想。
多媒體出示思考題: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他倆始終相互鼓勵,老爺爺也是受到“我”的勇氣鼓勵爬上峰頂?shù)摹V笇Ю首x。
總結課文,明白道理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