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三種極端盡孝方式

字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這話說得不錯,做兒女的就應(yīng)該知道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盡孝也應(yīng)該有原則的,不能為了盡孝而盡孝,為了盡孝而不擇手段。中國古代最的孝道范本《二十四孝》中就有三種極端盡孝方式,這三種方式讓現(xiàn)代人如何接受?
    刻木事親。《二十四孝》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丁蘭,小的時候父母雙亡,長大后經(jīng)常思念父母,就用木頭刻成父母雕像,你伺候活人一樣伺候,早請示,晚匯報。時間一長,丁蘭妻子覺得好奇,心說丈夫每天拜木偶,公婆在天之靈真知道嗎?她想試試木像是否有感覺,就用針扎了木像的手指,誰知木像手指竟流出血來。她害怕了,丁蘭回家她也沒敢說,可丁蘭再拜木像時,竟見木像流淚。丁蘭便問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實話實說,丁蘭就把妻子給休了。木像*又流淚顯然屬于聊齋,丁蘭因為妻子扎了木像手指,就把妻子休了,是否有點小題大作?這種盡孝方式,現(xiàn)代人能接受嗎?
    恣蚊飽血。《二十四孝》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晉朝有一個叫吳猛的人,八歲就知道孝敬父母。因為他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子經(jīng)常把父親叮得不能安睡。每天晚上,吳猛就光著身子坐在父親床前,讓蚊子往自己身上叮,這樣蚊子就不叮他父親了,他父親也就能睡個好覺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感人,但卻毫無科學(xué)道理,如果吳猛家里只有一只蚊子,這個故事還算成立,如果有一群蚊子,吳猛就得會聚蚊子的法術(shù),不然蚊子不可能都叮他一個人,而不叮旁邊的人。所以,吳猛的孝心可取,孝行無意義,沒有達到盡孝的目的。
    埋兒奉母。《二十四孝》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漢一個叫郭巨的人,家里很窮,他有一個三歲的兒子,為了養(yǎng)活這個兒子,他母親經(jīng)常把自己吃的飯分給這個孩子。郭巨就跟妻子商量,說:“咱們窮得連母親都養(yǎng)不起,孩子又分吃母親的飯,咱把這個孩子埋了吧,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卻不能復(fù)活?!惫奁拮右膊桓艺f別的呀,于是郭巨就挖了一個三尺多深的坑,挖到最后,竟從坑里挖出一大壇子黃金來,壇子上還有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惫薜昧它S金,便抱回家孝敬母親,孩子也不用埋了。這個故事雖以喜劇效果結(jié)束,但郭巨的盡孝思維實在不能讓現(xiàn)代人接受,養(yǎng)不起母親,養(yǎng)不起孩子,就得想辦法去掙錢,為什么要把孩子埋掉呢?埋掉孩子還養(yǎng)不起,就得把妻子埋掉,再養(yǎng)不起就得把自己埋掉,母親也就不用養(yǎng)了。盡孝是自己的責(zé)任,不能用侵害他人權(quán)益的方式來盡孝,否則就是對孝道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