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人郭居敬編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國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故事。情節(jié)生動,文字簡煉,內容多是宣傳我國勞動人民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和封建社會的*道德——孝悌,流傳甚廣。
當然,由于時代所限,這些故事是按照當時的道德標準選編的,有的在今天看來已經(jīng)不是那么回事了。但作為青少年,了解一下先賢行孝的故事,對于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和道德水平,特別是以德治國的今天,對提高自身道德品質修養(yǎng)還是很有幫助的。在此,浪子不揣冒昧,將原文翻譯成白話文,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
魯迅說過:“‘孝’如此之難?!痹诂F(xiàn)代社會,我們不能要求朋友們按照前人的模式去行孝,但至少應該關心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正是:
負米何辭百里遙?但求萱柏俱年高。赤身敢教凍冰消。
取乳兒堪荒野鹿,行傭命系匪人刀。聞雷泣墓草蕭蕭。
——寄調《浣溪沙》
一、孝感動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詩贊: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譯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是瞽瞍老漢的兒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親脾氣古怪,繼母性情變化無常,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們多次設詭計陷害舜,但舜毫無嫉恨,總是以德報怨)。舜每天去歷山耕田種地,干活時有大象跑來替他拉犁,小鳥飛來如他播種,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才會有這樣的景象啊。堯帝聽說舜的事跡后,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師(在舜手下做事、學習),把自己的二個心愛的女兒同時嫁給舜為妻子,最后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二、戲采娛親
原文: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詩贊: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譯文:周朝時有個老人叫萊子,非常孝順。他伺候二老雙親,總是極盡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齡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當時是極其少見的),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說老子。他經(jīng)常身穿色彩鮮艷的嬰兒裝,象嬰兒一樣在雙親身邊戲昵。有一次曾經(jīng)在為老人端洗腳水時,故意假裝跌倒,趴在地上,學小嬰兒的哇哇哭聲,逗老人開心。
三、鹿乳奉親
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詩贊: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譯文:周朝時有個人叫剡子,天性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倆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剡子于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進到深山密林里,混到鹿群當中,擠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養(yǎng)雙親。一次,獵人發(fā)現(xiàn)了他,以為是只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準準備射他,嚇的他趕緊大喊說自己是為得到鹿乳而裝扮成鹿的人,才逃過了一場大難。
四、為親負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詩贊: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譯文:周朝的仲由,表字子路。(他是孔子的學生,他年輕時家里很窮)經(jīng)常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他把自己的俸米從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給雙親吃。后來,雙親死了,子路當了大官,他到南方的楚地游學時,護衛(wèi)車隊達到一百輛,家里積攢的糧食上萬鐘(鐘,一種容器,鐵鑄,容積約30斤),坐的時候座位上鋪著幾層厚厚的坐墊,吃飯時面前擺著各種食器和餐具。面對此景,子路放下筷子嘆息:“雖然如此,我寧愿還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繼續(xù)為雙親從百里外背米回家供養(yǎng),可惜再也得不到這樣的機會了?!?BR> 五、嚙指心痛
原文: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BR> 詩贊: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譯文: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jīng)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什么召喚他。母親說:“家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