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冬天的古詩《賣炭翁》閱讀

字號: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下這首詩,歡迎閱讀!
    賣炭翁
    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dān)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
    太監(jiān)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jiān)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dāng)炭的價錢了。
    注釋
    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jiān)專管其事。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煙火色:煙熏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蒼蒼:灰白色,形容鬢發(fā)花白。
    得:得到。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需求。
    可憐:使人憐憫。
    愿:希望。
    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困:困倦,疲乏。
    市:長安有貿(mào)易專區(qū),稱市,市周圍有墻有門。
    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回:調(diào)轉(zhuǎn)。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qū)m中。
    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驅(qū):趕著走。將:語助詞。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系(jì):綁扎。這里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講解
    《賣炭翁》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dāng)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yǎng)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xiàn)?!翱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本該盼望天氣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xiàn)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和生活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