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考生已經(jīng)很艱辛地完成了背單詞方面的工作,建立了較好的基礎(chǔ),對于GRE閱讀中的文章,也能夠讀懂一二了,可做起題來,一選就錯,一對答案就恍然大悟,再做題,還錯??梢哉f身心的摧殘已經(jīng)到了極限。這時候就要停下來思索一下了,問題究竟出在哪呢?在邏輯思維。下面就和各位考生一起分享一下,在GRE閱讀中,幾種大家需要注意的常見邏輯思維。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記得在中小學學語文的時候,老師在講每篇文章前的第一件事就是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讓同學們結(jié)合背景努力地去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里挖掘深邃的含義。這就讓學生們潛意識的形成了一種思維——我所看到的一定不是我所看到的,一定有什么我看不到的深刻含義,于是結(jié)合自己的背景知識深挖細究,把很多文中沒有的信息都挖出來。這種思維在解決語文考試時固然有效,但是現(xiàn)在考生們要面對的是GRE考試,是一門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外語考試。需要對大家的思想進行重塑,以往天馬行空的幻想式閱讀方式是絕對不適合GRE閱讀的。
1.文中沒說的不要選
有同學看到這第一個思維就在笑,這誰都知道,干嘛還要強調(diào)呢?我把這個思維放在第一個講,是因為這是考生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也是GRE考試閱讀中最重要的一個思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問大家上面兩個圖形是什么圖形,大家都會無奈地笑笑后說,圓形和三角形。在大家無奈的笑后,我也只能無奈的笑笑,答案錯了。因為根據(jù)三角形的定義,是三條線段圍成的一個封閉圖形,但是上面的圖形并不封閉。同理,“圓”那個圖形也并不是圓。這就是考生們經(jīng)常犯的錯誤,總會主觀地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把一些文中不存在的東西給填補上,然后得出一個看似有理,實則荒謬的答案。所以請各位考生在下筆選之前,首先問自己這個原文到底說了沒有,三思而后選。
2.“取非”思想
這個思想很簡單,但是很有用。大家從高中開始就學習英語語法中的虛擬語氣,但是大多數(shù)人學會的僅僅是虛擬語氣中的一些規(guī)則,估計現(xiàn)在還忘了,這個只是只明其表,不明其理。在GRE閱讀中,虛擬語氣就有一種很有用的含義,那就是——見到虛擬語氣就要想到“取非”。比如作者如果寫到:“如果我能夠把韋氏字典都背完,那我GRE閱讀肯定沒有問題了。”這句話其實想要表達的問題就是“我的GRE閱讀有問題”。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如何用取非的思想處理GRE閱讀考試中的虛擬語氣。
(1)若在文章中看到虛擬語氣,考慮直接取非反義理解,迅速把握作者態(tài)度。
如下面這句話:
例一:Perhaps,somescientiststhought,migrantsdeterminetheirgeographicpositiononEarthbycelestialnavigation,almostashumannavigatorsusestarsandplanets,butthiswoulddemandoftheanimalsafantasticmapsense.(選自N0.6題第一套section1短文章)
這句話看似很長,翻譯成為中文的意思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就像人類采用恒星和行星來定位一樣,候鳥或許也是采用天體的導航才得以確定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但這要求這類動物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地圖感?!敝形淖x過去都讓人頭疼。其實我們用虛擬語氣取非的思想來處理,其要表達的意思就很簡單,對前半句話取非,說白了就是前半句話是行不通的,也就是“migrantscannotdeterminetheirgeographicpositiononEarthbycelestialnavigation.”可以知道作者對這種解釋持負評價。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
例二:Accordingtonaturalselectiontheory,aworkerwouldenhanceherfitness—orabilitytopropagatehergenes—byhatchingherowneggsinadditiontoorinplaceofthequeen’s.(選自國內(nèi)題1993年10月考題section5短文章)
這句話也是虛擬語氣,我們直接取反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aworkerwillnotenhanceher…”
運用這種取非的思想我們可以迅速的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不用先翻譯成繞口的中文,再拼命的思索其中的含義,可以有效地為考試爭取時間。
(2)在題干中看到虛擬語氣,大多需要用到取非思想,與之相對應的一種題型是GRE閱讀題中常見的一種,叫做“改進型取非題”。看例子之前,先簡單解釋下什么是“改進型取非題”。很簡單,如果題干問“如果一個對象怎樣會更好”則是改進型取非題,來看具體的例子:
例:Itcanbeinferredfromthepassagethatthe“firsttheories”ofgrazercontrolmentionedinline3wouldhavebeenmoreconvincingifresearchershadbeenableto(選自NO.6第二套section1長文章),這是一個典型的改進型取非題題干,問的是第三行第一個理論怎樣會更好。
邏輯思路:既然是改進,原文肯定說到了它的不好之處或者有unless的句子,我們把造成不好的原因取非,就是所要的答案了。
按照此思路定位原文三行,看到后面有這樣一句話“Alownumberofalgalcellsinthepresenceofahighnumberofgrazerssuggested,butdidnotprove,thatthegrazershadremovedmostofthealgae.”注意看插入語部分的“butdidnotprove”,這個就是缺點,取非就是“prove”再看五個選項:
(A)observehighphytoplanktonnumbersundernaturallakeconditions
(B)discovernegativecorrelationsbetweenalgaeandzooplanktonnumbersfromtheirfieldresearch
(C)understandthecentral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factorsincontrollingthegrowthratesofphytoplankton
(D)makeverifiablecorrelationsofcauseandeffectbetweenzooplanktonandphytoplanktonnumbers
(E)inventlaboratorytechniquesthatwouldhaveallowedthemtobypasstheirfieldresearchconcerninggrazercontrol
一眼掃過去就只有一個選項在講證明,就是D中的verifiable。所以答案選D。很快解完此題。
(3)取非的思路除了可以在虛擬語氣中使用,還可以在另一種邏輯關(guān)系中使用,就是強對比的關(guān)系,也就是GRE閱讀題中另一種??碱}型“強對比互取非題”,其主要特點是:原文中有強對比的雙方,題干只問及其中一方,答案是對另一方敘述的取非;或者題干和原文存在強對比要素,如典型的時間要素,答案也是對原文的敘述取非。
來看個簡單的例子,
例:Theauthorsuggeststhat,beforetheearly1950’s,mosthistorianswhostudiedpreindustrialEuropedidwhichofthefollowing?(選自NO.6第三套section4長文章)
思路:在題干中看到了1950’s,第一反應就是要回原文定位,發(fā)現(xiàn)原文只講到了”intheearly1950’s”并沒有”before”,這顯然就是時間上一個取非的關(guān)系,我們把intheearly1950’s干的事情取個非,就是之前干的事情。答案就很好選了,在此不舉出來了。
這個思路很好理解,比如說“我1995年第一次去北京?!焙茱@然,1995年以前我就沒有去過北京。這就是時間狀語的取非。其它的強對比關(guān)系(如處于相對低于空間的事物通常其特點呈強對比;新事物、新觀點和舊事物、傳統(tǒng)觀點呈強對比;用級、性限定的事物和其余所有同類事物的特征呈強對比等),相信考生可以一眼看出,在此就不在一一列舉例子了,重點在明白這種取非的思想。
3.關(guān)于邏輯命題的問題
此類題目在GRE閱讀中稱為邏輯題,就是哪個選項成立,會support/weaken原文的觀點。
先講講里面的邏輯思維,一個命題主要由三部分構(gòu)成:條件、結(jié)論以及條件到結(jié)論的推理過程。如果同學們看到一個中文問題,說“下列哪項可以支持原文觀點?”相信同學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原文的結(jié)論,再看哪個選項支持結(jié)論。這個思維就太狹隘了,因為支持條件、結(jié)論和推理過程都是對原文觀點的支持,這點思維大家要建立起來。用一個例子給大家分析鞏固下這個思維,具體題目和文章就不引述了,考生可以看看N0.6第二套section1的長文章,講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之間關(guān)系。文中有這樣一個推理,由“出現(xiàn)了高密度浮游植物的地區(qū),浮游動物就少”推出了“浮游植物分泌排斥劑,把動物趕跑了”,后面有題問到如何削弱(weaken)此結(jié)論,我們直接看看正確答案(B)“動物排斥和植物種群密度是無關(guān)的”。言下之意就是把推理過程*了,條件是推不出結(jié)論的。我們來看看,如何*條件,“在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高密度浮游植物,但浮游動物并沒有減少”。這就削弱了條件。再看看如何削弱結(jié)論,“試驗中,將植物體內(nèi)的排斥物質(zhì)放在正在培養(yǎng)著浮游動物的容器中,并不能使浮游動物的數(shù)量減少”結(jié)論就削弱了。所以考生們在做完一個邏輯題以后,不要滿足于答案,要多想想到底是支持或削弱了條件,結(jié)論還是推理過程。當把這種思維變成自己思維一部分的時候,自然可以應對自如。
4.類比的思維
類比的思維在GRE閱讀中絕對不少見,也就是常說的類比題。主要說“下述哪一選項所述現(xiàn)象和原文第N行的說法比較相像?”或者說“下列哪個選項為原文的觀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此類題的思路是:要首先對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和抽象,抽象的時候要注意,有態(tài)度的要把態(tài)度留下,把具體的名詞都丟掉,最后形成的框架就是“對象+正評價/負評價/無評價+某事”。
還是來看一個例子,在N0.7第二套section4里面,有這樣一段話“Itisoneofnature’sgreatironiesthattheavailabilityofnitrogeninthesoilfrequentlysetsanupperlimitonplantgrowtheventhoughtheplants’leavesarebathedinaseaofnitrogengas.”我們把氮氣(nitrogen)抽象為A,植物(plant)抽象為B,這句話的結(jié)構(gòu)就是“B的周圍有很多A,但B依然覺得A不夠”。我們再到選項里看,很快會發(fā)現(xiàn)只有(C)Thatofshipwreckedsailorsatseainalifeboat,withoneflaskofdrinkingwatertoshareamongthem符合,置于這個的邏輯抽象,大家可以自己嘗試一下如何抽象,同時也可以嘗試下對其它錯誤選項同樣也抽象。這種題目切記,不可先看選項,一定要“先抽象,再選項”。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記得在中小學學語文的時候,老師在講每篇文章前的第一件事就是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讓同學們結(jié)合背景努力地去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里挖掘深邃的含義。這就讓學生們潛意識的形成了一種思維——我所看到的一定不是我所看到的,一定有什么我看不到的深刻含義,于是結(jié)合自己的背景知識深挖細究,把很多文中沒有的信息都挖出來。這種思維在解決語文考試時固然有效,但是現(xiàn)在考生們要面對的是GRE考試,是一門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外語考試。需要對大家的思想進行重塑,以往天馬行空的幻想式閱讀方式是絕對不適合GRE閱讀的。
1.文中沒說的不要選
有同學看到這第一個思維就在笑,這誰都知道,干嘛還要強調(diào)呢?我把這個思維放在第一個講,是因為這是考生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也是GRE考試閱讀中最重要的一個思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問大家上面兩個圖形是什么圖形,大家都會無奈地笑笑后說,圓形和三角形。在大家無奈的笑后,我也只能無奈的笑笑,答案錯了。因為根據(jù)三角形的定義,是三條線段圍成的一個封閉圖形,但是上面的圖形并不封閉。同理,“圓”那個圖形也并不是圓。這就是考生們經(jīng)常犯的錯誤,總會主觀地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把一些文中不存在的東西給填補上,然后得出一個看似有理,實則荒謬的答案。所以請各位考生在下筆選之前,首先問自己這個原文到底說了沒有,三思而后選。
2.“取非”思想
這個思想很簡單,但是很有用。大家從高中開始就學習英語語法中的虛擬語氣,但是大多數(shù)人學會的僅僅是虛擬語氣中的一些規(guī)則,估計現(xiàn)在還忘了,這個只是只明其表,不明其理。在GRE閱讀中,虛擬語氣就有一種很有用的含義,那就是——見到虛擬語氣就要想到“取非”。比如作者如果寫到:“如果我能夠把韋氏字典都背完,那我GRE閱讀肯定沒有問題了。”這句話其實想要表達的問題就是“我的GRE閱讀有問題”。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如何用取非的思想處理GRE閱讀考試中的虛擬語氣。
(1)若在文章中看到虛擬語氣,考慮直接取非反義理解,迅速把握作者態(tài)度。
如下面這句話:
例一:Perhaps,somescientiststhought,migrantsdeterminetheirgeographicpositiononEarthbycelestialnavigation,almostashumannavigatorsusestarsandplanets,butthiswoulddemandoftheanimalsafantasticmapsense.(選自N0.6題第一套section1短文章)
這句話看似很長,翻譯成為中文的意思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就像人類采用恒星和行星來定位一樣,候鳥或許也是采用天體的導航才得以確定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但這要求這類動物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地圖感?!敝形淖x過去都讓人頭疼。其實我們用虛擬語氣取非的思想來處理,其要表達的意思就很簡單,對前半句話取非,說白了就是前半句話是行不通的,也就是“migrantscannotdeterminetheirgeographicpositiononEarthbycelestialnavigation.”可以知道作者對這種解釋持負評價。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
例二:Accordingtonaturalselectiontheory,aworkerwouldenhanceherfitness—orabilitytopropagatehergenes—byhatchingherowneggsinadditiontoorinplaceofthequeen’s.(選自國內(nèi)題1993年10月考題section5短文章)
這句話也是虛擬語氣,我們直接取反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aworkerwillnotenhanceher…”
運用這種取非的思想我們可以迅速的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不用先翻譯成繞口的中文,再拼命的思索其中的含義,可以有效地為考試爭取時間。
(2)在題干中看到虛擬語氣,大多需要用到取非思想,與之相對應的一種題型是GRE閱讀題中常見的一種,叫做“改進型取非題”。看例子之前,先簡單解釋下什么是“改進型取非題”。很簡單,如果題干問“如果一個對象怎樣會更好”則是改進型取非題,來看具體的例子:
例:Itcanbeinferredfromthepassagethatthe“firsttheories”ofgrazercontrolmentionedinline3wouldhavebeenmoreconvincingifresearchershadbeenableto(選自NO.6第二套section1長文章),這是一個典型的改進型取非題題干,問的是第三行第一個理論怎樣會更好。
邏輯思路:既然是改進,原文肯定說到了它的不好之處或者有unless的句子,我們把造成不好的原因取非,就是所要的答案了。
按照此思路定位原文三行,看到后面有這樣一句話“Alownumberofalgalcellsinthepresenceofahighnumberofgrazerssuggested,butdidnotprove,thatthegrazershadremovedmostofthealgae.”注意看插入語部分的“butdidnotprove”,這個就是缺點,取非就是“prove”再看五個選項:
(A)observehighphytoplanktonnumbersundernaturallakeconditions
(B)discovernegativecorrelationsbetweenalgaeandzooplanktonnumbersfromtheirfieldresearch
(C)understandthecentral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factorsincontrollingthegrowthratesofphytoplankton
(D)makeverifiablecorrelationsofcauseandeffectbetweenzooplanktonandphytoplanktonnumbers
(E)inventlaboratorytechniquesthatwouldhaveallowedthemtobypasstheirfieldresearchconcerninggrazercontrol
一眼掃過去就只有一個選項在講證明,就是D中的verifiable。所以答案選D。很快解完此題。
(3)取非的思路除了可以在虛擬語氣中使用,還可以在另一種邏輯關(guān)系中使用,就是強對比的關(guān)系,也就是GRE閱讀題中另一種??碱}型“強對比互取非題”,其主要特點是:原文中有強對比的雙方,題干只問及其中一方,答案是對另一方敘述的取非;或者題干和原文存在強對比要素,如典型的時間要素,答案也是對原文的敘述取非。
來看個簡單的例子,
例:Theauthorsuggeststhat,beforetheearly1950’s,mosthistorianswhostudiedpreindustrialEuropedidwhichofthefollowing?(選自NO.6第三套section4長文章)
思路:在題干中看到了1950’s,第一反應就是要回原文定位,發(fā)現(xiàn)原文只講到了”intheearly1950’s”并沒有”before”,這顯然就是時間上一個取非的關(guān)系,我們把intheearly1950’s干的事情取個非,就是之前干的事情。答案就很好選了,在此不舉出來了。
這個思路很好理解,比如說“我1995年第一次去北京?!焙茱@然,1995年以前我就沒有去過北京。這就是時間狀語的取非。其它的強對比關(guān)系(如處于相對低于空間的事物通常其特點呈強對比;新事物、新觀點和舊事物、傳統(tǒng)觀點呈強對比;用級、性限定的事物和其余所有同類事物的特征呈強對比等),相信考生可以一眼看出,在此就不在一一列舉例子了,重點在明白這種取非的思想。
3.關(guān)于邏輯命題的問題
此類題目在GRE閱讀中稱為邏輯題,就是哪個選項成立,會support/weaken原文的觀點。
先講講里面的邏輯思維,一個命題主要由三部分構(gòu)成:條件、結(jié)論以及條件到結(jié)論的推理過程。如果同學們看到一個中文問題,說“下列哪項可以支持原文觀點?”相信同學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原文的結(jié)論,再看哪個選項支持結(jié)論。這個思維就太狹隘了,因為支持條件、結(jié)論和推理過程都是對原文觀點的支持,這點思維大家要建立起來。用一個例子給大家分析鞏固下這個思維,具體題目和文章就不引述了,考生可以看看N0.6第二套section1的長文章,講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之間關(guān)系。文中有這樣一個推理,由“出現(xiàn)了高密度浮游植物的地區(qū),浮游動物就少”推出了“浮游植物分泌排斥劑,把動物趕跑了”,后面有題問到如何削弱(weaken)此結(jié)論,我們直接看看正確答案(B)“動物排斥和植物種群密度是無關(guān)的”。言下之意就是把推理過程*了,條件是推不出結(jié)論的。我們來看看,如何*條件,“在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高密度浮游植物,但浮游動物并沒有減少”。這就削弱了條件。再看看如何削弱結(jié)論,“試驗中,將植物體內(nèi)的排斥物質(zhì)放在正在培養(yǎng)著浮游動物的容器中,并不能使浮游動物的數(shù)量減少”結(jié)論就削弱了。所以考生們在做完一個邏輯題以后,不要滿足于答案,要多想想到底是支持或削弱了條件,結(jié)論還是推理過程。當把這種思維變成自己思維一部分的時候,自然可以應對自如。
4.類比的思維
類比的思維在GRE閱讀中絕對不少見,也就是常說的類比題。主要說“下述哪一選項所述現(xiàn)象和原文第N行的說法比較相像?”或者說“下列哪個選項為原文的觀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此類題的思路是:要首先對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和抽象,抽象的時候要注意,有態(tài)度的要把態(tài)度留下,把具體的名詞都丟掉,最后形成的框架就是“對象+正評價/負評價/無評價+某事”。
還是來看一個例子,在N0.7第二套section4里面,有這樣一段話“Itisoneofnature’sgreatironiesthattheavailabilityofnitrogeninthesoilfrequentlysetsanupperlimitonplantgrowtheventhoughtheplants’leavesarebathedinaseaofnitrogengas.”我們把氮氣(nitrogen)抽象為A,植物(plant)抽象為B,這句話的結(jié)構(gòu)就是“B的周圍有很多A,但B依然覺得A不夠”。我們再到選項里看,很快會發(fā)現(xiàn)只有(C)Thatofshipwreckedsailorsatseainalifeboat,withoneflaskofdrinkingwatertoshareamongthem符合,置于這個的邏輯抽象,大家可以自己嘗試一下如何抽象,同時也可以嘗試下對其它錯誤選項同樣也抽象。這種題目切記,不可先看選項,一定要“先抽象,再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