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是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1.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一
1、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4、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5、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6、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7、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斷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10、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1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12、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1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2.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二
①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嘗不臨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懷。
譯:我每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興嘆的原因,發(fā)現(xiàn)都像符契那樣相同相合,我曾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傷情,但往往不能明白為什么會如此。
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譯:何況人的壽命隨著自然造化而有長有短,但終都要完結!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
④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⑤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⑥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著歌曲的聲調和節(jié)拍XX伴奏。
⑦其孰能譏之乎?
譯:難道誰能譏笑他們嗎?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譯:我對于倒下來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書不存在,后世人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本來的情況,哪里說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取的緣故啊。
3.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三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歡。)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8、請辭決矣(“決”,通“訣”,告別,辭別)
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著。)
10、秦武陽色變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圖窮而匕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出來)
12、秦王還柱走(“還”,通“環(huán)”,繞)
13、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15、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19、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4.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四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
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層的難以溶解的物質,比喻凝聚,積累。
積淀:指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習俗、文化。
彷徨:猶疑不決的走來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
養(yǎng)育:撫養(yǎng)和教育。
養(yǎng)活:供給東西使生活。
5.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五
“語”
千載琵琶作胡語。話,言語,名詞。
又聞此語重唧唧。話,內容,名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動詞。
語曰:唇亡齒寒。古話,名詞。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獨”
百年多病獨登臺。獨自,單獨。
鰥寡孤獨。獨身。
獨亮自以為死灰有時而復燃者。唯獨。
“哀”
風急天高猿嘯哀。悲哀,形容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哀憐,哀嘆,動詞。
秦人不暇自哀。哀傷,悲哀,動詞。
誰為哀者。悲傷,形容詞。
“向”
獨留青冢向黃昏。對著。
回車叱牛牽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為斯役。從前。
失向來之煙霞。剛才。
6.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六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③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作名詞
①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動詞作名詞,心得,收獲。
④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7.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七
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
2、泣孤舟之嫠婦。
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2、而恥學于師。
3、孔子師郯子。
4、侶魚蝦而友糜鹿。
5、始指異之。
6、糞土當年萬戶侯
8.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八
畫圖省識春風面。春風面,古義: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義:得意的樣子。
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古義:遠離故鄉(xiāng);今義:遙遠。
一去紫臺連朔漠。去,古義:離開;今義:到。
百年多病獨登臺。百年,古義:年暮垂老;今義:很多年,一輩子,終生。
艱難苦恨繁霜鬢。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痛恨。
9.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九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②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嘗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陽。
⑤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⑥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
⑦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語后置
①伏尸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10.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十
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1.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一
1、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4、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5、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6、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7、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斷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10、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1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12、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1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2.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二
①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嘗不臨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懷。
譯:我每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興嘆的原因,發(fā)現(xiàn)都像符契那樣相同相合,我曾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傷情,但往往不能明白為什么會如此。
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譯:何況人的壽命隨著自然造化而有長有短,但終都要完結!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
④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⑤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⑥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著歌曲的聲調和節(jié)拍XX伴奏。
⑦其孰能譏之乎?
譯:難道誰能譏笑他們嗎?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譯:我對于倒下來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書不存在,后世人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本來的情況,哪里說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取的緣故啊。
3.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三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歡。)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8、請辭決矣(“決”,通“訣”,告別,辭別)
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著。)
10、秦武陽色變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圖窮而匕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出來)
12、秦王還柱走(“還”,通“環(huán)”,繞)
13、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15、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19、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4.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四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
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層的難以溶解的物質,比喻凝聚,積累。
積淀:指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習俗、文化。
彷徨:猶疑不決的走來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
養(yǎng)育:撫養(yǎng)和教育。
養(yǎng)活:供給東西使生活。
5.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五
“語”
千載琵琶作胡語。話,言語,名詞。
又聞此語重唧唧。話,內容,名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動詞。
語曰:唇亡齒寒。古話,名詞。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獨”
百年多病獨登臺。獨自,單獨。
鰥寡孤獨。獨身。
獨亮自以為死灰有時而復燃者。唯獨。
“哀”
風急天高猿嘯哀。悲哀,形容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哀憐,哀嘆,動詞。
秦人不暇自哀。哀傷,悲哀,動詞。
誰為哀者。悲傷,形容詞。
“向”
獨留青冢向黃昏。對著。
回車叱牛牽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為斯役。從前。
失向來之煙霞。剛才。
6.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六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③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作名詞
①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動詞作名詞,心得,收獲。
④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7.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七
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
2、泣孤舟之嫠婦。
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2、而恥學于師。
3、孔子師郯子。
4、侶魚蝦而友糜鹿。
5、始指異之。
6、糞土當年萬戶侯
8.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八
畫圖省識春風面。春風面,古義: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義:得意的樣子。
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古義:遠離故鄉(xiāng);今義:遙遠。
一去紫臺連朔漠。去,古義:離開;今義:到。
百年多病獨登臺。百年,古義:年暮垂老;今義:很多年,一輩子,終生。
艱難苦恨繁霜鬢。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痛恨。
9.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九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②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嘗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陽。
⑤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⑥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
⑦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語后置
①伏尸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10.高一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 篇十
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