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的分布地區(qū):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省光平東南)。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郟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jīng)唐、宋、元,元末復置郟縣歸汝州郡。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wèi)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h、滑縣等地。戰(zhàn)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nèi)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故城在現(xiàn)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
歷史來源
1、由“馬服”氏改變而來。馬服本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2、據(jù)《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后西域有姓“馬”者入內(nèi)地,即以“馬”為姓。3、又據(jù)《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符合事實。4、5、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5、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遷徙分布
馬姓最初發(fā)祥于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zhàn)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陜西省咸陽,在此后的時期內(nèi),馬姓不斷得以發(fā)展,并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qū),后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qū)。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后發(fā)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zhàn),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xiàn)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qū),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qū)內(nèi)得到巨大發(fā)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閩、粵地區(qū)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fā)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馬姓開始有些移居于臺灣省,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當今,馬姓為中國第十九位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qū)。馬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xx大姓之一。
宗族特征
1、馬姓在少數(shù)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xx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2、馬姓多位于西北地區(qū),歷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zhèn),世錫慶元宏?!庇輺|干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賢中,經(jīng)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家傳尚質(zhì)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沖,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