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上學期化學教案

字號:

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不要讓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灣,而應揚起奮斗的風帆,駛向現(xiàn)實生活的大海。高一頻道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級上學期化學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教學重點:硅及其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引入:本節(jié)主要學習硅及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
    閱讀:教材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一段。
    講述:硅的分布與存在
    展示:硅單質的圖片
    閱讀:硅的物理性質一段
    講解:硅的物理性質。
    展示:晶體硅的圖片。
    討論:根據(jù)所學的碳以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識,歸納出一些硅的化學性質。
    小結:硅的化學性質。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除氟氣、氫氟酸和強堿外,硅不跟其它物質反應。加熱條件下,硅能跟一些非金屬反應。
    簡介:硅的工業(yè)制法。用碳在高溫下還原二氧化硅的方法制得粗硅。與氯反應生成的SiCl4液體通過精餾,除去其中的硼、砷等雜質。然后用氫氣還原。
    歸納:硅的用途。硅可用來制造集成電路、晶體管、硅整流器等半導體器件,還可以制成太陽能電池,可制成有良好導磁性、耐酸性的合金。
    展示:太陽能電池的圖片。
    簡要介紹:二氧化硅的結構,播放二氧化硅結構的動畫。
    展示:二氧化硅的圖片
    小結: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對比:讓學生根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推斷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學性質。
    歸納: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它不能與水反應。能與氫氟酸、碳酸鈣、碳酸鈉(制玻璃的主要反應)固體等反應。
    介紹:硅酸鹽組成的表示方法并練習用氧化物形式表示高嶺石和鈣長石。硅酸鹽的種類很多,結構也很復雜,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屬氧化物的形式來表示其組成。表示方法:金屬元素氧化物寫在前面,再寫SiO2,后寫H2O;氧化物之間用“·”隔開。
    課堂練習:
    1.下列有關物質的用途(括號中為用途)錯誤的是()
    (A)鍺和硅(半導體材料)
    (B)二氧化硅(制光導纖維)
    (C)水玻璃(用作粘合劑)
    (D)原硅酸(用作耐火材料)
    2.將過量的二氧化碳分別通入①氯化鈣溶液②硅酸鈉溶液③次氯酸鈣溶液④飽和碳酸鈉的溶液,終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參考答案:D;B。
    (說明: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班具體情況增加硅酸的部分內容。指出其酸性比碳酸還弱。)
    板書設計:
    三、硅
    1.分布與存在:
    存在:沒有游離態(tài),只有化合態(tài)
    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地殼中居第二位,僅次于氧。是構成礦物和巖石的主要成分。
    2.物理性質
    硅有晶體硅和無定形硅兩種。晶體硅是灰黑色、有金屬光澤、硬而脆的固體。硅的結構類似于金剛石,熔點和沸點都很高,硬度大。導電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
    3.化學性質
    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除氟氣、氫氟酸和強堿外,硅不跟其他物質(如氧氣、氯氣、
    硫酸、*等)起反應。在加熱條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屬反應。
    (不穩(wěn)定)
    4.硅的工業(yè)制法
    5.用途
    四、二氧化硅
    1.物理性質和用途
    2.化學性質;
    3.硅酸鹽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一上學期化學教案: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反應能否發(fā)生進行簡單的判斷。
    2、能力目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和結果分析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xié)作能力。能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②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xié)作精神。
    重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1、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
    2、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學情分析
    本課題知識貼近生活,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本課題之前,已經多次進行過實驗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了氧氣、碳等非金屬單質的性質后已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金屬的性質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整個課題的引入、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都完全由學生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可輕松學習并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
    課前準備儀器藥品
    試管、鑷子、鎂條、鋁絲、鋅粒、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銀溶液、硫酸鋁溶液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和見到各種金屬,這些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是有差別的,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有金屬參加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呢?它們反應的現(xiàn)象是什么?化學方程式怎樣寫?
    【過渡】觀察上述化學反應可知:通常金屬能與氧氣反應,能和酸反應,還能與金屬的化合物如硫酸銅溶液反應?,F(xiàn)在我們先來探究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規(guī)律。回憶相關反應的現(xiàn)象、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
    3Fe+2O2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聯(lián)系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物質、事實出發(fā)引入新課,同時復習相關知識。
    【引導復習、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常溫能反應:以鎂、鋁為代表。
    2、高溫下能反應:以鐵、銅為代表。
    3、高溫下也不能反應:以金、銀為代表?;貞?、記錄、鞏固相關知識。比較鎂、鋁、鐵、銅、銀、金的活潑程度差異。1、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加深印象。
    2、為金屬與酸、鹽反應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渡】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我們可以從①能否反應②反應的激烈程度來探究金屬的活潑程度即金屬活動性差異。聽講了解判斷金屬活動性差異的初步方法。
    【設問】金屬與酸反應現(xiàn)象是否也像金屬與氧氣反應一樣存在差別呢?同學們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推理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1】
    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提示】
    按操作規(guī)范進行實驗,認真觀察現(xiàn)象。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
    A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鹽酸反應。
    B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硫酸反應培養(yǎng)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和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展示探究結果: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在討論、交流中,吸取別人有益的意見,讓不同的意識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設問】在鎂、鋅、鐵、銅幾種金屬中,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由此你能把金屬分為哪兩類?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
    結論:可分為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和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這兩類。為后面學習金屬活動順序時,為什么會出現(xiàn)氫元素打下基礎。
    【過渡】在第五單元我們曾做過鐵釘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反應后在鐵釘表面有紫紅色的銅產生,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鐵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鐵應該比銅活潑。培養(yǎng)學生相關知識的遷移能力,拓展學生思路。
    【講述】可以用金屬和某些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來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差異。實驗桌上除剛才的實驗藥品外還有幾種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同學們可以參考剛才的金屬與酸反應的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來探究。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態(tài)度,增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2】
    金屬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鎂、鋅、鐵、銅分別與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銀溶液反應。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同學間的協(xié)作精神。
    【設問】通過實驗,結合上一個探究的結果,你能得出鎂、鋅、鐵、銅、銀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嗎?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得出結論:鎂、鋅、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銀。通過學生間對話、師生間對話,使知識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屬活動順序
    【設問】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氫元素?金屬元素的位置與它的活動性有什么關系?位于前面的金屬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換出來?觀察、記憶。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規(guī)律。加強學生記憶。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設問】剛才做了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有的反應已經學過,如鋅與鹽酸、稀硫酸反應,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類型和以前學過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類型相同嗎?如果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置換反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理解、掌握置換反應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
    【課堂練習】
    1.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yè)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制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2.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練習、鞏固。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體會“生活處處有化學”。
    指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課題。學生自主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評價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啟示和收獲。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布置作業(yè)】
    1、庭小實驗:收集幾種金屬,取少量分別放入幾個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個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細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試根據(jù)現(xiàn)象判斷這幾種金屬活動性的差異。
    2、課本14頁第3題、5題。記錄。體現(xiàn)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二】
    【學習目標】
    1.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2.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和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
    【要點梳理】
    要點詮釋:對于溶液,我們可用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來表示溶液的組成。而取用溶液時,一般是量取體積,并不是稱量其質量。如果知道一定體積的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那就方便多了。
    要點一、物質的量濃度概念辨析
    從單位體積的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為c(B),單位有mol/L(或mol·L1)等。
    注意:
    (1)溶液體積不能等同于溶劑體積,應是溶質在溶劑中溶解后的實際體積。
    (2)溶質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分子或離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體積的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保持不變。
    (4)溶質是用物質的量表示而不是質量表示;體積表示溶液的體積,而不表示溶劑的體積,并且體積單位為L。
    (5)帶結晶水的物質溶于水后,溶質是不含結晶水的化合物,溶劑中的水包括結晶水。
    (6)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取出任意體積的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不變,但隨溶液體積的變化溶質的物質的量不同。
    (7)氣體溶于一定體積的水中,溶液的體積不等于溶劑的體積而應根據(jù)溶液密度和溶液質量求算。
    (8)若濃溶液稀釋或濃度差別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總體積比原來的體積之和小。
    要點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內容
    物質的量濃度
    質量分數(shù)
    定義
    以單位體積溶液里含有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
    用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來表示溶液組成
    溶質的單位
    mol
    g
    溶液的單位
    L
    g
    計算公式
    物質的量濃度(mol·L-1)=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質量分數(shù)=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特點
    體積相同,物質的量濃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質的物質的量相同
    質量相同,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質的質量相同
    兩者的關系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要點三、溶質的物質的量(n)、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體積三者關系
    D:\蘇教版課件\知識導學改好\11上學期\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tbjx.files\image018.gif
    (1)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換算D:\蘇教版課件\知識導學改好\11上學期\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tbjx.files\image019.gif(w為溶質質量分數(shù))
    (2)溶液的稀釋規(guī)律:即稀釋前后,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則有:c1V1=c2V2
    【高清課堂:物質的量濃度】
    N、m、V(氣體)、cB之間的轉換關系:
    要點四、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1)溶液的稀釋與混合
    稀釋溶質的質量不變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別表示稀釋前后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和體積]
    a.稀溶液稀釋時V2=V水+V1
    b.濃溶液稀釋時V2≠V水+V1
    混合c1V1+c2V2=c混V混
    a.混合后溶液體積V混=V1+V2(兩溶液濃度相同或差別較小或稀溶液混合)
    b.混合物溶液體積改變物質的量濃度學案(兩溶液濃度差別較大)
    [c1、c2,ρ1、ρ2,V1、V2分別表示混合前同一溶質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密度、體積,c混、ρ混、V混表示混合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密度、體積]
    (2)物質的量濃度c(B)與溶質質量分數(shù)(w)的換算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M:溶質B的摩爾質量ρ:溶液密度(g·mL-1)
    推導方法設溶液為1L,則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3)飽和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解度(S)的換算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ρ:飽和溶液密度(g·mL-1)M:溶質B的摩爾質量(g·mol-1)
    注只適用于飽和溶液中的換算
    推導方法設溶劑為100g,則B為Sg,溶液為(100+S)g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4)標準狀況下氣體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標準狀況下,VL氣體溶于V(H2O)L中,所得溶液密度為
    ρ(g·mL-1)則: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特別提醒溶液體積的單位是L,ρ的單位是g·mL-1時,利用物質的量濃度學案計算V(溶液)時注意單位換算。
    當氣體作為溶質溶于水時,溶液的體積不等于氣體體積和溶劑體積之和,也不等于溶劑的體積,而應該是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濃度差別較大的兩溶液或濃溶液加水稀釋時,混和后溶液的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