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冬天,盟軍完成了對德國的鐵壁合圍,第三帝國覆亡在即。整個德國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圍里,經濟崩潰,物資奇缺,老百姓的生活很快陷入嚴重困境。對普通平民來說,食品短缺就已經是人命關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根本無法挨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你能想象帝國崩潰前夕的德國人是如何砍樹的嗎?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非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yè)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規(guī)定簡直就是個笑話:國家都快要滅亡了,誰來執(zhí)行處罰?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徹底結束,全德國竟然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人都忠實地執(zhí)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定。
這是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回憶錄《留德十年》里講的一個故事。當時她在德國留學,目睹了這一幕,所以事隔50多年,他仍對此事感嘆不已,說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極端糟糕的情況下,仍能表現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答案只有兩個字:認真。因為認真是一種習慣,它深入到一個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個人的血液里。因了這兩個字,德意志民族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初、中葉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又奇跡般地迅速崛起。如果說強大的德意志是一個可怕的民族,那么,認真也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它大能使一個國家強盛,小能使一個人無往而不勝。
【溫馨提示】一旦“認真”二字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化進自己的血液,你也會煥發(fā)出一種令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力量。
這里講的認真并不是頑固不化、鉆牛角尖,而是作為學生應該有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不要因為自己學過了就不認真聽講了,不要因為考試成績較滿意就忽視今后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知識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基礎不牢固何以建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