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匆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zhì)怎么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內(nèi)容是為大家準備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
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zhì)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guī)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tǒng)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yǎng)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xiàn)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zhuǎn)。
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guān)懷弟弟,這里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guān)系。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
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quán)力去謀私利,去*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么多貪官污吏,就是由于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guān)系,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xiàn)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么樣都得兌現(xiàn)諾言。信是植根于誠,真誠心才會表現(xiàn)出信?,F(xiàn)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jīng)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guān)系了。
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么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么、舍什么?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鬃踊卮穑喝サ糇闶?。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么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圣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圣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xiàn)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xiàn)得要有禮節(jié),要有禮的形態(tài)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guān)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jié)義之后,他對于兄弟關(guān)系,對于劉備的忠心,是什么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jié)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zhì)*,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
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后一個是恥,羞恥,內(nèi)疚,當做了某件事情的時候,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這個恥,才會勇于改過。這個恥就相當于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藥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無藥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這些,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看現(xiàn)在有些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當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么有勇氣,多么有謀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它作為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這樣這樣,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沒有辦法了。
八德,這八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那古人說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xiàn)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點罵人的樣子了,你這是亡八蛋,那怎么了?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然后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每個行為在*都會有體現(xiàn)的,把三世因果、*教給小孩。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nèi)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他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jù)。這個根據(jù)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guī)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說講道德,那都是口頭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們現(xiàn)在感到深深的憂慮,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
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zhì)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guī)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tǒng)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yǎng)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xiàn)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zhuǎn)。
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guān)懷弟弟,這里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guān)系。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
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quán)力去謀私利,去*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么多貪官污吏,就是由于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guān)系,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xiàn)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么樣都得兌現(xiàn)諾言。信是植根于誠,真誠心才會表現(xiàn)出信?,F(xiàn)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jīng)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guān)系了。
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么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么、舍什么?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鬃踊卮穑喝サ糇闶?。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么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圣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圣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xiàn)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xiàn)得要有禮節(jié),要有禮的形態(tài)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guān)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jié)義之后,他對于兄弟關(guān)系,對于劉備的忠心,是什么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jié)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zhì)*,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
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后一個是恥,羞恥,內(nèi)疚,當做了某件事情的時候,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這個恥,才會勇于改過。這個恥就相當于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藥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無藥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這些,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看現(xiàn)在有些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當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么有勇氣,多么有謀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它作為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這樣這樣,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沒有辦法了。
八德,這八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那古人說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xiàn)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點罵人的樣子了,你這是亡八蛋,那怎么了?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然后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每個行為在*都會有體現(xiàn)的,把三世因果、*教給小孩。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nèi)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他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jù)。這個根據(jù)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guī)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說講道德,那都是口頭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們現(xiàn)在感到深深的憂慮,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