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識到解答應用題的重要性,更要從各方面摸索解答應用題的途徑,利用好每一個應用題,讓學生從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和鍛煉,從應用題的解答中得到成就感,喜悅感,讓每一個學生慢慢地愛上數(shù)學。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脾益。
【篇一】
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設運用直觀,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題意
要讓學生會做應用題,學生必須對應用題熟悉。只有讓學生有了認真讀題的習慣,使題目的情節(jié)、數(shù)量關系等在解題時自始自終地保持在學生地頭腦中,才可能更好的解題。
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如:在教學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應用題:同學們,老師有件事要請你幫忙,昨天,一年級的小朋友排練節(jié)目,排著排著,有幾個小朋友說肚子餓了,我隨手掏出18元錢,讓一個小朋友去買方便面。他回來告訴我說,店老板開始只同意給12包,我說批發(fā)部里比你的便宜得多,老板說,每包再便宜0.5元,共給我17包。現(xiàn)在請大家?guī)臀宜闼?,按店老板的說法,有沒有給錯。如果沒給足,課后請大家?guī)屠蠋煂⑸俳o的要回來。
板書:18元買方便面,開始店老板給12包,后來每包便宜0.5元,共給17包。
學生在發(fā)言過程中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步驟,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根據(jù)應用題的情節(jié),直接用實物演示,使學生在觀察數(shù)量關系的變化中理解具體的題意。如:男生7人,女生8人,分成3組做值日,平均每組幾人?可直接請7位男生和8位女生上來,自動分成3組,每組人數(shù)相等。又如:有一座大橋長1550米,一列長100米的列車以每秒15米的速度開過這座大橋,火車過橋需要多長時間?引導學生用短鉛筆比作火車,鉛筆盒比作大橋,自己表演一下火車是怎樣過橋的?;疖嚨绞裁吹胤讲潘闳窟^橋?這樣,學生很快明白為什么要把火車自身的車長也計算進去,從而找到解題途徑。
利用圖解法進行演示。在學習分數(shù)、百分數(shù)應用題時,學生只要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具體數(shù)量與比率的對應關系表示出來,應用題解答的任務便完成了一半。如:用線段圖把應用題的情節(jié)、數(shù)量關系直觀地顯示出來,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關系明朗化,為正確解題創(chuàng)造條件。
【篇二】
一題多解的訓練
例如結合應用題教學,我出示了這樣一題:“紅星小學有250生,現(xiàn)在要租車去游覽。有兩種車供選擇:48座的大巴車,每輛租費480元;20座的中巴車,每輛租費220元。怎樣租車才能使每個旅客都有座,又省錢?”
解答這樣的問題,一般要設計幾種方案,進行比較后,再確定佳方案,而選擇佳租車方案,一般應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盡量多租每個座位花錢少的車;二是使空座位盡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
我先請學生自己設計好方案,然后再進行交流,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了以下方案:大巴車每座需:480÷48=10(元),中巴車每座需:220÷20=11(元),可見大巴車每座租費比中巴車便宜,因此,應盡量多租大巴車,少租中巴車。因為,250÷48=5(輛)……10(人),所以要租用大巴車5輛,中巴車1輛。這種租車方案有空位:20-10=10(個),租費為:480×5+220=2620(元)
以上方案只考慮了第一方面,即多租每個座位花錢少的車,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即使空座位盡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這時我就啟發(fā)學生在上面方案的基礎上作調整適當?shù)恼{整,從而得出佳租車方案:,少租1輛大巴車,增加2輛中巴車,即租用大巴車4輛,中巴車3輛,這樣就只有空座位:48×4+20×3-250=2(個),租費為:480×4+220×3=2580(元)。這種方案,既能使每個旅客都有座位,又省錢。
一題多變的訓練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先給出基本條件,然后要求學生變換它的條件、問題、結構或改變敘述形式,使之成為新的題目,再引導學生把前后題目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如基本題: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這所學校中男女學生各占全校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
1、改問題:
(1)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
(2)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
2、改條件:
(1)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比女生多25%,全校有學生共多少人?
(2)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與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5∶4,全校有學生多少人?
3、變敘述: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占全校人數(shù)的5/9,全校有學生多少人?
條件問題互換:某校有學生900人,男生與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5∶4,學校男女學生各有多少人?
這種訓練,學生易于理解題目之間的關系,能培養(yǎng)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篇三】
一題多驗算的訓練
一道題解答后,要求學生根據(jù)條件與條件或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用多種方法進行檢驗,判斷答案是否正確。例如:“甲、乙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經(jīng)過4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8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90千米,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這題學生能很快求出兩地的距離為:(80+90)×4=680(千米),學生求出了兩地的距離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驗算:
1、甲車行的路程與乙車行的路程的和:80×4+90×4=680(千米)。
2、甲、乙兩車同時相向而行的時間:680÷(80+90)=4(小時)。
3、甲、乙兩車的速度和:680÷4=170(千米)。
又如:“某農具廠趕制540件農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分步列式計算為:
(1)、前10天共制:32×10=320(件)
(2)、還余下:540-320=220(件)
(3)、余下的平均每天制:220÷5=44(件)
在學生解答后,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驗算:
后5天做的:44×5=220(件)
前10天做的:540-220=320(件)
前10天平均每天做的:320÷10=32(件)
結果與原已知數(shù)據(jù)相同,說明得數(shù)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