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諸如總體課程目標的反思,總體課程內容的反思,總體課程組織的反思,科目目標的反思,科目內容的反思,科目組織的反思,單元目標的反思,課程中具體學習活動的反思等。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數學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與教學材料、教師等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數學知識、技能與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發(fā)展了積極的情感與態(tài)度。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經歷學習過程,融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于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成為我執(zhí)教的《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的首要任務。
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數方塊”這一情景,具體做法是:出示畫有100塊方塊的學習計數卡,讓學生去數有多少個?然后追問是怎樣數的?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動口、動手等操作活動來勾起對10個一是10、10個10是100的舊知的回憶,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喚起對新知學習的欲望,“數100個方塊到底有什么作用?”學習動機的正確把握是理解1000這個數的含義的關鍵。我乘勝追擊,同桌合作,將兩人手中所有的方塊計數卡合起來,再次數一數有多少塊方塊。學生的活動是:1個百、2個百、3個百。。。10個百地活動開了。有的說我手中的是5個百加上你手中的5個百就是10個百,這兒共有1000塊。簡單的計數卡,通過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過一百一百地數,數出10個而得到的。與一年級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樣,只是今天學的數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請學生一百一百地數,學生數,老師將一張張平面的有100個小方塊的計數卡貼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發(fā)生了變化,成了一個大的正方體,從而再次感受到1000塊方塊就有這么多。課件出示:從1個小方格變成10個小方塊,再10個10個地變成100個,再100個100個地成為了1000個。此時的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對1千這個數是怎么得到的進行了清晰地梳理,重點的落實到位,滲透了十進制數之間的進率。
對1000這個概念的構建是合理的,有效的?!皵怠狈綁K貫穿于整個概念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掌握了學習數的數學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數感,發(fā)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讓學生經歷了1000數概念建立的過程,并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
將1000數的概念的建立、數數及數的組成、讀寫法有機整合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讀法與寫法為一節(jié)課,而我將兩課時進行整合。改造、重組后的學習材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認識計數單位“千”的同時,借用計數器,隨機介紹了數位、數位順序,便于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計數單位、數位、數位順序表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的認知不再是孤立的無序的,認識數位順序的提前為下面的認讀做好了鋪墊,其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本課中,從概念的發(fā)生到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也是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體現,但課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間有零的數時沒有更深的挖掘教材,課堂上的練習容量不大。如何更好地利用學具讓學生體會進率?等等。
【篇二】
本節(jié)課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這一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低年級學生具體思維為主,本教學設計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富有濃郁氣息的練習,既鞏固除法的認識又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以擺一擺、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
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學習目的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創(chuàng)設了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蘋果、桃子、為小猴子份香蕉、為小兔分蘿卜等情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時應該返回頭來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的過程中自主發(fā)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聯(lián)系生活,操作實踐
數學來源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從新課導入到后練習設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覺得數學有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并通過擺一擺、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讓學生經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篇三】
1、本課首先讓學生充分感受單式統(tǒng)計表的不方便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然后分小組討論復式統(tǒng)計表該是怎么樣的、引導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完善統(tǒng)計表,帶領學生一起經歷認識、填寫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能力,另一方面凸現統(tǒng)計數據源于實際生活,整個課堂具有現代的生活氣息,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能輕松地獲取知識。
2、在學生了解了復式統(tǒng)計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幾份與例題不一樣形式的復式統(tǒng)計表,讓學生感受統(tǒng)計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后充分讓學生感受復式統(tǒng)計表在各行各業(yè)中的作用。整節(jié)課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學生學有所得,學習效果好。
3、細節(jié)方面有待加強,對表格里的數據是表示什么意思,要讓學生充分思考,教學復式統(tǒng)計表時,要先讓學生思考合并后的統(tǒng)計表要統(tǒng)計哪些內容,是什么樣子的,在初步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復式統(tǒng)計表的結構,讓學生學會看表,特別是學會看懂表頭的內容。后如果能通過滲透人文性的知識,讓學生在課后搞一個小小的實踐調查活動,來鞏固和深化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那教學實效會更好。另外,對后進生還要多加關注。
【篇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數學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與教學材料、教師等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數學知識、技能與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發(fā)展了積極的情感與態(tài)度。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經歷學習過程,融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于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成為我執(zhí)教的《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的首要任務。
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數方塊”這一情景,具體做法是:出示畫有100塊方塊的學習計數卡,讓學生去數有多少個?然后追問是怎樣數的?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動口、動手等操作活動來勾起對10個一是10、10個10是100的舊知的回憶,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喚起對新知學習的欲望,“數100個方塊到底有什么作用?”學習動機的正確把握是理解1000這個數的含義的關鍵。我乘勝追擊,同桌合作,將兩人手中所有的方塊計數卡合起來,再次數一數有多少塊方塊。學生的活動是:1個百、2個百、3個百。。。10個百地活動開了。有的說我手中的是5個百加上你手中的5個百就是10個百,這兒共有1000塊。簡單的計數卡,通過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過一百一百地數,數出10個而得到的。與一年級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樣,只是今天學的數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請學生一百一百地數,學生數,老師將一張張平面的有100個小方塊的計數卡貼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發(fā)生了變化,成了一個大的正方體,從而再次感受到1000塊方塊就有這么多。課件出示:從1個小方格變成10個小方塊,再10個10個地變成100個,再100個100個地成為了1000個。此時的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對1千這個數是怎么得到的進行了清晰地梳理,重點的落實到位,滲透了十進制數之間的進率。
對1000這個概念的構建是合理的,有效的?!皵怠狈綁K貫穿于整個概念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掌握了學習數的數學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數感,發(fā)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讓學生經歷了1000數概念建立的過程,并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
將1000數的概念的建立、數數及數的組成、讀寫法有機整合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讀法與寫法為一節(jié)課,而我將兩課時進行整合。改造、重組后的學習材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認識計數單位“千”的同時,借用計數器,隨機介紹了數位、數位順序,便于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計數單位、數位、數位順序表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的認知不再是孤立的無序的,認識數位順序的提前為下面的認讀做好了鋪墊,其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本課中,從概念的發(fā)生到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也是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體現,但課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間有零的數時沒有更深的挖掘教材,課堂上的練習容量不大。如何更好地利用學具讓學生體會進率?等等。
【篇二】
本節(jié)課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這一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低年級學生具體思維為主,本教學設計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富有濃郁氣息的練習,既鞏固除法的認識又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以擺一擺、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
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學習目的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創(chuàng)設了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蘋果、桃子、為小猴子份香蕉、為小兔分蘿卜等情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時應該返回頭來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的過程中自主發(fā)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聯(lián)系生活,操作實踐
數學來源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從新課導入到后練習設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覺得數學有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并通過擺一擺、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讓學生經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篇三】
1、本課首先讓學生充分感受單式統(tǒng)計表的不方便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然后分小組討論復式統(tǒng)計表該是怎么樣的、引導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完善統(tǒng)計表,帶領學生一起經歷認識、填寫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能力,另一方面凸現統(tǒng)計數據源于實際生活,整個課堂具有現代的生活氣息,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能輕松地獲取知識。
2、在學生了解了復式統(tǒng)計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幾份與例題不一樣形式的復式統(tǒng)計表,讓學生感受統(tǒng)計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后充分讓學生感受復式統(tǒng)計表在各行各業(yè)中的作用。整節(jié)課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學生學有所得,學習效果好。
3、細節(jié)方面有待加強,對表格里的數據是表示什么意思,要讓學生充分思考,教學復式統(tǒng)計表時,要先讓學生思考合并后的統(tǒng)計表要統(tǒng)計哪些內容,是什么樣子的,在初步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復式統(tǒng)計表的結構,讓學生學會看表,特別是學會看懂表頭的內容。后如果能通過滲透人文性的知識,讓學生在課后搞一個小小的實踐調查活動,來鞏固和深化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那教學實效會更好。另外,對后進生還要多加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