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案

字號: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公元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將要勝利時寫的一篇新聞,原載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報》。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課前預習:了解新聞知識及本文背景資料。
    相關課程標準: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基本常識,理解消息的特點.
    2、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3、感悟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shù)挠⑿蹥馄恰?BR>    評價任務:
    1、識記新聞知識,理解消息特點。
    2、誦讀全文,體會短小精悍、一氣呵成的語言特點。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入新聞知識。
    二、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一)消息的概念
    1.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xiàn)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wǎng)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
    2.狹義的新聞報道專指消息,即是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事實。
    (二)消息的特點
    1、時效性:在快的時間內報道所發(fā)生的新的事情。(釋題)
    2、真實性:即用事實說話。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冷靜客觀的風格傳遞信息。
    3、傳播性。所有的新聞都是為了大范圍地傳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聞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即“五個W加一個H”: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四)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以記敘為主,可適當議論。
    (五)新聞結構:
    標題:高度概括已經(jīng)發(fā)生的新聞事實,一般包括引標、主標、副標。
    #教案#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案#: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話。是消息中主要的事實,是重要、有影響力的材料,是本則消息報道的價值所在。
    主體:承接#教案#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案#、揭示主體,對消息事實做具體的敘述與展開。
    背景:是新聞事實發(fā)生的歷史條件或現(xiàn)實環(huán)境。
    結語:是消息的后一段落或后一句話。背景和結語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消息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即將內容作由主到次的組織,稱為“倒金字塔式”結構,即*在前。
    三.檢查預習情況: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渡江戰(zhàn)役簡介”。
    三大戰(zhàn)役結束后,國民黨軍隊主力已被殲滅。但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在美國的策劃下,一面與共產(chǎn)黨假和談,一面部署江防,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反動政府后拒絕在國內和平協(xié)議上簽字。21日,*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江戰(zhàn)役,是繼三大戰(zhàn)役后,我軍又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行動。此役殲滅國民黨軍隊40多萬,解放了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這一勝利,為進軍華南、西南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戰(zhàn)役自1949年4月21日開始,至1949年6月2日結束。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和第四野戰(zhàn)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zhàn)略性進攻戰(zhàn)役。解放戰(zhàn)爭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戰(zhàn)役。
    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間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zhèn)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余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余架分置于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zhàn)。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于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渡江戰(zhàn)役是繼晉滅吳、隋滅陳、宋滅南唐之戰(zhàn)后,中國戰(zhàn)爭第四次大規(guī)模的渡江作戰(zhàn)。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zhàn)略追擊的第一個戰(zhàn)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zhàn)的開始。它是由江河進攻戰(zhàn)、陸地追殲戰(zhàn)、城市攻堅戰(zhàn)三種作戰(zhàn)類型融為一體的戰(zhàn)略性戰(zhàn)役,其戰(zhàn)場范圍之廣,參戰(zhàn)兵力之多,階段轉換之快,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軍在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的條件下,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軍組成的長江防線,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的奇跡。其特點如下:一是在國共兩黨再度和平談判,存在著和平渡江和戰(zhàn)斗渡江兩種可能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戰(zhàn)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二是對戰(zhàn)斗渡江后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如敵依托江防頑抗、依托浙贛線頑抗、阻止中東兩集團會合等,均預籌對策,因而順利達成了預定戰(zhàn)役目的;三是利用長江在南京、鎮(zhèn)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擊,先完成合圍,爾后從容殲滅;四是對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預有準備,當3野實施上海戰(zhàn)役時,2野集結浙贛線擔任戰(zhàn)役預備隊。戰(zhàn)爭的實踐表明:人民解放軍態(tài)度堅決,準備充分,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可能性就減少或消失。五是以運動戰(zhàn)和城市攻堅戰(zhàn)相結合,合圍并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余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438840人,其中俘敵341530人,斃傷22310人,起義34830人,投誠67170人,占領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漢等城市及蘇南、皖南、浙江全省和江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區(qū)。
    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和中原、華東軍區(qū)部隊共約100萬人。
    渡江戰(zhàn)役具體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
    四、精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齊讀全文,讀出氣勢,感受情感。
    教師點評。
    1、找出新聞的各個組成部分。
    明確:標題----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教案#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案#----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
    主體----渡江戰(zhàn)斗……諸城進擊中。
    結語----人民解放軍……的命令。
    教師強調:此則消息的內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排列,這種結構方式即為“倒金字塔式”,它的優(yōu)點是便于讀者選擇性閱讀。
    2、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點?
    簡潔、概括。
    3、找出這則新聞的要素。
    時間:1949年4月20日
    地點:長江前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三十萬大軍
    事件: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
    4、“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屬于新聞的什么?在新聞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fā)電地點和發(fā)電時間。
    電頭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5、找出新聞的#教案#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案#部分,說說它在文中的特點及作用。
    特點:簡潔,概括,把主要事件簡明扼要的概括出來了。
    作用:為了盡快向讀者報告重要的新聞事實,吸引讀者的注意。
    6、本文主體部分有什么特點?
    以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為依據(jù)逐步推進,脈絡清晰,節(jié)奏明快,富有視覺動感。
    五、歸納主旨:
    本文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報道了我軍順利渡江的事實,贊揚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也從側面反映出國民黨軍隊的軍心渙散、毫無斗志。
    通訊社名稱:新華社(中國)美聯(lián)社(美國)路透社(法國)塔斯社(俄羅斯)共同社(日本)
    六、小結:新聞的知識與這則消息。
    七、作業(yè):搜集兩篇消息,體會消息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回顧新聞的相關知識。
    二、精讀探究:
    新聞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即用事實說話,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冷靜客觀的風格傳遞信息。但是新聞都帶有主觀價值判斷,這則消息蘊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出來?
    學生思考后回答。
    歸納:1、國民黨反動派經(jīng)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品味:“經(jīng)營了三個半月”說明經(jīng)營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勢力很容易被打垮,潰退之快,這里指解放軍攻勢凌厲,不可阻擋;反差中顯出敵軍的不堪一擊,反襯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
    2、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品味:景的“平”和“靜”,襯出我軍的從容鎮(zhèn)定、如有天助、勝算在握;“萬船齊放,直取對岸”,勢不可擋,蔚為壯觀。
    3.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現(xiàn)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領”“進擊”等詞的搭配,凸顯我軍攻勢猛烈,銳不可當、勢如破竹。
    小結:從以上的分析體會出了驕傲和自豪感。
    點撥:這則消息是一件重大的具有歷史性的軍事行動,可以有更為豐富、更為復雜的情境描述,但是作者卻僅用了不到200字,就講述的如此完整,這與文中的這些四字句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些句子言簡意賅,生動而有氣勢和力度,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三、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下列這篇消息進行比較。(見助學本課閱讀題)
    四、總結寫法:
    1.短小精悍、一氣呵成。
    2、四字句運用,簡潔有力。
    五、布置作業(yè):結合身邊新發(fā)生的事件寫一則消息,要求完整、簡潔、明了。
    教學反思:人們日常接觸多的文體之一便是新聞。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就是國內外各種新聞報道,它使我們足不出戶,可便知天下事。學生對新聞的知識了解甚少,所以應重點傳授新聞相關知識。然后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意,再與其它消息比較閱讀,掌握新聞這一文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