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拿虾迫弧端蛷垍⒚鹘?jīng)舉兼向涇州覲省》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送張參明經(jīng)舉兼向涇州覲省
唐代: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
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舉,中郎許仲宣。
泛舟江上別,誰不仰神仙。
注釋
張參:父張朏,開元中為涇州別駕。朏為柬之之侄,襄陽人。說詳《全唐詩人名考證》。明經(jīng)舉:參加明經(jīng)科考試。涇州:治所在今甘肅徑川縣北。覲省:拜望父母。
彩衣:同“采衣”?!秲x禮·士冠禮》:“將冠者采衣紛在房中南面”。注:“采衣,未冠者所服”。
承歡:指侍奉父母。
孝廉:應(yīng)明經(jīng)試者之稱。每年州舉秀才、孝廉送尚書省參加考試,稱歲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