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介之推不言祿》

字號:


    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下——左傳《介之推不言祿》,歡迎閱讀!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BR>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BR>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BR>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xiàn)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莨?、懷公沒有親信,(國)內(nèi)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dāng)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zé)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r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yīng)接受他的俸祿了?!?BR>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BR>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簡介
    《介之推不言祿》是春秋時期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文章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回國后,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鑒賞
    故事有頭有尾,結(jié)構(gòu)完整,敘事富于故事情節(jié)性與戲劇沖突性,這是《左傳》文學(xué)藝術(shù)特色之一。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內(nèi)亂出奔到國外,一路辛苦流離,餓得奄奄一息。隨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內(nèi)亂平定后,重耳回國,榮登國王的寶座,就是晉文公,即文中所稱晉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賞功臣,卻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
    本篇記敘了介之推在決定歸隱時與母親的對話,深刻批判了爭功請賞、獵取名利的不齒行徑,頌揚了介之推*不貪求名利福祿的高潔品行,這在當(dāng)時是高出一般人之上的。
    人物
    介之推是一個不求榮華顯達,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xiàn)在外,絕對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左傳》中的文章,善于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點染人物形象,介之推偕母歸隱的動機和心理是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的。介之推認為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體現(xiàn),“二三子”據(jù)天功為己有,是貪的表現(xiàn),無異于犯罪。而晉文公不以此為“*”,還理所當(dāng)然地給予賞賜,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親和介之推有兩次對話。第一次是試探性的建議:“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賞賜呢?否則,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誰?”遭到介之推的拒絕,認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確還去效仿,罪過更大。而且已經(jīng)說了晉文公的壞話,就不能再領(lǐng)取他的俸祿。母親再問說:就算不要賞賜,那么讓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樣呢?介之推又拒絕說,既然都要隱居了,又何必還要這樣的名聲呢?母親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堅定的,就表示要和兒子一起隱居。這一段對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聲色、旁敲側(cè)擊,都一一躍然紙上。
    介子推(約?——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chǎn)生了(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作者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一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復(fù)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孔子把他引為同道。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