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立秋時節(jié),在古代,早期的先賢們,就給與了這日子詩意,或感慨、或贊美、或失意、或豪氣,不管什么,它都在千年的記載中流傳了下來。經(jīng)典詩文,源遠流長。小學時代,教育孩子學習古詩,首先這是文化的傳承,再者提升孩子學習興趣,在優(yōu)美又嚴謹?shù)脑娢恼Z句中,讓孩子體會到古人的心境,品味中華文化歷經(jīng)千年不失其色的精粹。下面就跟隨的整理,一起來欣賞吧!
秋詞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飛起,就引發(fā)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有沖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肚镌~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天階一作:天街;臥看一作:坐看)
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zhì)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臥”。牽??椗牵簝蓚€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nóng)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jīng)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
元代: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
注釋
天凈沙:曲牌名。
秋:題目。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白草: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
黃花:菊花。
紅葉:楓葉。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fā)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注釋
⑴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⑵復(fù)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臨發(fā):將出發(fā);
⑸開封:拆開已經(jīng)封好的家書。
子夜吳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長安城內(nèi)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讓我丈夫結(jié)束遠征。
注釋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吹不盡:吹不散。
玉關(guān):玉門關(guān),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姟ぬ骑L·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绷T:結(jié)束。
創(chuàng)作背景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里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新詞,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秋詞二首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sao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fā)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jīng)有霜;樹葉由綠轉(zhuǎn)為澆黃 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 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fā)狂。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深紅:指紅葉。淺黃:指枯葉。
入骨:猶刺骨。
嗾:使喚狗。這里是“使”的意思。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肚镌~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秋思
宋代:陸游
利欲驅(qū)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
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
譯文
利欲驅(qū)使人東奔西走,如同萬頭火牛奔突一樣,倒不如做個江湖上人,浪跡天涯,像沙鷗鳥那樣自由自在。
一日長似一年,閑暇無所事事的時候才感覺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無事了。
在搗衣棒的敲擊聲中,深巷里的明月漸漸西沉,井邊的梧桐樹忽然搖動葉落,方知故鄉(xiāng)也是秋天了。
想極目遠眺,苦于沒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陳登站在百尺樓上,高論天下大事呢。
注釋
欲:欲 望。驅(qū):趕逐。
浪跡:到處漫游,行蹤不定。
休:此處作“忘了”解。
井梧:水井邊的梧桐樹。
元龍:陳元龍,即陳登,三國時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創(chuàng)作背景
紹興中應(yīng)禮部試第一,秦檜孫秦塤居其次,檜怒,他與主司都被黜。檜死,始任福州寧德薄,遷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后幾經(jīng)沉浮官至寶章閣待制致仕。晚年居家鄉(xiāng)。
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
宋代: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島一作:鳥)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譯文
在長安古道上騎著瘦馬緩緩行走,高高的柳樹秋蟬亂嘶啼。夕陽照射下,秋風在原野上勁吹,我舉目遠望,看見天幕從四方垂下。
歸去的云一去杳無蹤跡,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飲宴的興致已衰減,過去的酒友也都寥落無幾,現(xiàn)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輕的時候了。
注釋
馬遲遲:馬行緩慢的樣子。
亂蟬嘶:一作“亂蟬棲”。
鳥:又作“島”,指河流中的洲島。
原上:樂游原上,在長安西南。
目斷:極目望到盡頭。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臨。
歸云:飄逝的云彩。這里比喻往昔經(jīng)歷而現(xiàn)在不可復(fù)返的一切。此句一作“歸去一云無蹤跡”。
前期:以前的期約。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舊日的歡樂約期。
狎興:游樂的興致。狎:親昵而輕佻。
酒徒:酒友。蕭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時:又作“去年時”。
秋涼晚步
宋代: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譯文
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么凄涼冷落,所以,秋天是最容易讓人產(chǎn)生悲涼情緒的時候,而詩人卻在詩中說,人們以為秋氣使人悲哀,其實未必是這樣,輕微地有一點寒意,這不正是氣候宜人的季節(jié)嗎?
綠色池塘里的紅色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荷葉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么圓的小葉片。表達出生機勃勃,孕育希望的情感。
注釋
可人:合人意。
紅蕖(音同“渠”):蕖是荷花。紅蕖,就是紅色的荷花。
卻:在這里是完、盡的意思。
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簡析
這首小詩充分表達了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由于作者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
秋日
宋代:程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 態(tài)中。
富貴不*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譯文
日子閑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
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注釋
從容:不慌不忙。
覺:醒。
靜觀:仔細觀察。
自得:安逸舒適的樣子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通:通達
*:放縱。
豪雄:英雄。
程顥
程顥(1032-10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dǎo)“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程顥學說在理學發(fā)展占有重要地位,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其親撰及后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收入《二程全書》。
秋夕
唐代:白居易
葉聲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獨臥,誰為拂塵床。
譯文
夜風拂過,樹葉紛紛下落好似雨聲闖入耳中,皎潔的月光似清霜鋪滿大地。
正當夜深人靜要獨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誰愿來為我拭去床上的灰塵。
注釋
葉聲:樹葉掉落的聲音。
方:正在,正當。
拂:拭,撣去。
秋夜曲
唐代: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譯文
計時的漏壺在長夜里響起“丁丁”的滴水聲,
天幕上輕云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
暗處的秋蟲一整夜都在鳴叫著,
突然想起還沒有給出征作戰(zhàn)的丈夫準備寒衣,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注釋
丁?。簲M聲詞,形容漏水的聲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輕云的形狀變幻。
暗蟲:暗處的秋蟲。
通夕:整晚,通宵。
響:鳴叫。
征衣:出征將士之衣,泛指軍服。
寄:寄送,寄達。
莫飛霜:千萬不要下霜。
創(chuàng)作背景
張仲素于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為武寧軍從事,在軍中親眼目睹邊關(guān)戰(zhàn)士征夫離人彼此之間思念離別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詩。
初秋
唐代: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jié)u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譯文
不知不覺就立秋了,夜也漸漸長了。
清涼的風緩緩地吹著,又感到?jīng)鏊恕?BR> 酷熱的夏天熱氣終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靜了。
臺階下的草叢也有了點點露水珠。
注釋
不覺:不知不覺
初秋:立秋左右
清風:清涼的風
習習:微風吹的樣子
重:再次
凄涼:此處指涼爽之意
茅齋:茅草蓋的房子
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露光:指露水珠
始聞秋風
唐代:劉禹錫
昔看黃 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君:即秋風對作者的稱謂。
玄蟬:即秋蟬,黑褐色。我: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此指五更。颼飗(sōuliú):風聲。
顏狀:容貌。
拳毛:攀曲的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視,一作“盼”。
肅清:形容秋氣清爽明凈。
扶?。簬Р?。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間。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劉禹錫作《秋聲賦》。這首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進取,與《秋聲賦》頗為一致,可見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會與《秋聲賦》的寫作年代太遠。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劉禹錫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纏身。這首詩中明寫詩人有病,與這個時期詩人的健康狀況頗符,說明這首詩斷不會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秋思
唐代:李白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
譯文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樣明媚,碧樹綠草間,有黃鸝鳥在唧唧鳴叫。但突然之間,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颯的秋風吹來陣陣涼意,讓人頓感憂傷。已經(jīng)進入秋天,樹木的葉子紛紛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慘淡的月光下紡織的女子正獨自傷悲。她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無限憂愁,繁盛的枝葉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濃濃,讓人感到無限落寞。
注釋
蕙草:香草名。
天秋木葉下:《楚辭·九歌》里有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莎雞:蟲子名。在這里指紡織娘。又名絡(luò)緯、絡(luò)絲娘。
華滋:繁盛的枝葉。
秋行
宋代: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浪細生。
譯文
秋天的蟬聲叫得就像古箏洪亮的音響,我聼者蟬聲悠閑地在楊柳邊行走者,小溪裏的溪水平靜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忽然刮起裏一陣風,吹來的葉子落在小溪裏,在溪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賞析
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不乏清新之詞、膾炙人口如同怡然而忘俗的田園短笛,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意境閑適。
秋雨夜眠
唐代: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譯文
有點涼的深秋之夜,又一個老頭悠閑自在。
吹燈后遲遲才躺下睡覺,秋雨聲中漸漸入眠。
火盆的火已經(jīng)滅了,加點火,烤烤被子。
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樹葉霜打成紅的了。
注釋
三秋:指秋季。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合稱三秋。
安閑:安寧清閑,安寧自在的樣子。
宿(xiǔ):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曉:拂曉,天剛亮的時候。
階:臺階。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當時白居易任河南尹。詩人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wù)清閑,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jīng)謝世,心情特別寂寞冷淡。
訪秋
唐代:李商隱
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
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煙帶龍?zhí)栋?,霞分鳥道紅。
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譯文
喝下去的酒淡淡的,風一吹,就清醒了,站在高峻的樓上,極目遠望直到天邊。
已近傍晚,惟有江邊的高地還有馀暉映照,船帆北向,可見刮著南風。
薄陰籠罩著龍?zhí)叮⑽⒎喊?,晚霞映紅了崎嶇狹窄的山路。
殷勤地報送秋天消息的,只有紅紅的楓葉。
注釋
①訪秋:尋訪秋色秋意。訪:探訪。秋天已到,但在嶺南并不明顯,故曰訪秋,探問秋之消息也。
②?。褐妇莆兜?BR> ③危:高。望已窮:可以極望,隱含秋高氣爽之意。
④皋(gāo):岸。江皋:瀕江高地。當:對著。
⑤席:大。歸風:指南風。作者家鄉(xiāng)在北。
⑥煙:云氣。帶:籠罩。龍?zhí)叮杭础豆鹆帧吩娝^“龍移白石湫”之白石湫,在今廣西桂林城北七十里。
⑦分:使顯露。鳥道:險絕的山路。僅通飛鳥。
⑧殷勤:情意懇切深厚。報:傳達。
⑨丹楓:紅色的楓葉。只是有丹楓:謂除丹楓外不見秋意。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秋天,時年三十五歲。李商隱被鄭亞聘為幕中掌書記,五月到達桂州。詩人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長安,遠道間關(guān),孑然一身,不無孤獨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擠,情緒憂傷。這首《訪秋》,就隱涵著作者的這種心情。
早秋
唐代:杜牧
疏雨洗空曠,秋標驚意新。
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樽酒酌未酌,曉花顰不顰。
銖秤與縷雪,誰覺老陳陳?
譯文
稀稀疏疏的小雨像是把天空洗過,天空顯得格外的空曠,初秋的氣象令人意外的清新。
夏天的酷熱就像濫用刑法殘害人民的官吏一去不復(fù)返,清風襲來猶如老友相逢。
拿起酒杯對飲還沒有喝,傍晚的花朵皺起來還未凋落。
秋收的糧食稱重去買賣,誰會發(fā)覺這些是陳年的糧食呢?
注釋
空曠:指廣闊的地方。
秋標:秋初,秋天開始。
酷吏:指濫用刑法殘害人民的官吏。
故人:舊交;老友。
樽(zūn)酒:杯酒。
顰(pín):表示皺眉。
銖秤(zhūchèng):宋代以銖為最小計量單位的秤。二十四銖為一兩。
陳陳:指陳年的糧食。
秋暮吟望
清代:趙執(zhí)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譯文
高高地在小閣居住,自甘終老山林,閑時吟詩作賦也絲毫不為秋天到來而悲愴。
遠眺寒山已被夕陽染上昏黃黯淡的顏色,而昏黃的上弦月偏偏照臨在疏林之上。
湖上月夜景色浩渺無邊籠罩著一層煙霧有孤鴻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來的霜風所凋殘全無姿態(tài)。
深夜還坐對短燭無法入睡,在喝悶酒,已是快天亮的時候了,北斗七星已經(jīng)低落打橫,卻連看都懶得看。
注釋
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斜陽:夕陽。
極天:至天,達于天。語本《詩經(jīng)·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兵櫍捍笱?。
二更(gēng):又稱二鼓,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北斗低橫:秋天夜晚北斗七星到后半夜斗柄會打橫向下。
創(chuàng)作背景
趙執(zhí)信二十八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昇所作《長生殿》戲劇,被劾革職。此后五十年間,終身不仕,徜徉林壑。此詩當作于趙執(zhí)信被革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