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數學日記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課堂上沒有機會表達的意思或建議寫出來,可以將自己發(fā)現的日常生活中隱含的數學知識寫出來,也可以將自己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等寫出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真正含義。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脾益。
篇一
有一天,我正在課室做數學作業(yè)。然后,我遇到了一道數學的題目弄不懂,這道數學題目是: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題目給了我兩個條件,橫截面的面積是30平方厘米,寬是6厘米,我想:長方體的體積不是長乘寬乘高嗎?為什么題目只給我們底面積和寬呢?我想了好久都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我就去問數學老師了。
老師看了看題目,對我說,橫截面就是長方體的底面積,寬在題目上所表示的是長方體的高。這下子我終于明白了如何去求長方體的體積。我又學多了一個新知識,我真開心啊。
后來,我看見這樣的題目我再也不怕了。我用老師教我的方法分辨出與這種類型的題目解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這個知識對我來說真的很有幫助,我利用它*了很多我不會的題目。我的心里比誰都開心,因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出來,好好的利用它們,*出更大的難題和考驗。數學的知識真是學無止境,讓我們學都學不完。我希望用大的努力學好高深莫測的數學問題。
教師點評:這篇文章通過用事例探求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方法。作者的學習興趣濃,能靈活運用,文章條理清楚,句子通順。能遇到不懂就問的方法解決問題是一個好辦法。學生的獲得知識有多種途徑,師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更好的體現出作者對數學的深厚興趣。
篇二
課間休息時,我們班的“小博士”小文對同學們說:“今天,我給大家出一道有趣的數學問題,題目是: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一起在河邊散步,她們至少有幾個人?”小軍說:“這還不簡單!兩個媽媽當然是兩個人,兩個女兒也是兩個人,所以應該有2+2=4(人)?!?BR> 小文搖搖頭說:“不對,誰還有不同的答案?”我突然想起爸爸對我講過一道類似的題目,是問兩個爸爸兩個爺爺,我就說:“我們先來看小林和她媽媽的關系,小林是媽媽的女兒,所以這里有1個女兒,1個媽媽。媽媽是外婆的女兒,所以這里也有1個女兒,1個媽媽。
反過來想,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在一起,至少有3個人?!贝蠹衣犃硕颊f:“你真會動腦筋?!?BR> 教師點評:這個同學寫的“有趣的問題”是她在平時學數學時遇到的,一顆智慧的童心在她的筆下躍然紙上。
篇三
“觀察物體”這個單元真有趣,沒想到在觀察的過程中也能發(fā)現這么多的數學知識。觀察物體,一個人是不可能把它的全部都觀察到的,要跟自己的學習小伙伴合作。觀察時,應注意辨認物體主要特征,應邊觀察邊想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形狀有什么不同,然后與同學交流。
我發(fā)現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圓形有無數條對稱軸。鏡面對稱更有趣,比如鏡子中的鐘面3:00就是9:00,1:00就是11:00,原來跟實物的方向是相反的。
教師點評:你能在學習中切身體會到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必要,就具備一項重要的學習能力,而且還能把學習的內容表述得這么的清晰,完整,令人佩服!
篇四
今天,老師要我們當“醫(yī)生”。咦,老師要我們當醫(yī)生干什么呀?哦,原來,老師把我們前幾天筆算錯的題,寫在黑板上。
然后,老師要我們一起找出黑板那幾道算式的毛病。原來,有的毛病出現在十位不承認,個位向十位借一,十位說:“我這里還是原來的數。”還有的毛病是個位滿十了,沒有向十位進一。經過我們把他們錯的題糾正過來,他們終于病好了。我希望他們以后也會當醫(yī)生,不要再做病人了。
教師點評:小作者的題目就帶有趣味性,確實,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只要用心,善于發(fā)現,就能體會學數學的重要,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求知欲。
篇五
這幾天,老師教厘米和米的知識,我學了以后,回到家里,看見媽媽在洗衣服,我看見了洗衣機,靈機一動,我就從筆盒里拿出了一支沒削過的鉛筆,量了一下,洗衣機大約有5支鉛筆高,大約一米,寬有3支鉛筆寬,大約60厘米。后我拿出布尺,重新量了,跟我估計的只差幾厘米,我真高興。
教師點評:你能在學完數學知識后,自覺地在生活應用數學驗證數學,真是難能可貴。你的“靈機一動”正是數學智慧的閃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