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爭搶人才的大環(huán)境下,2017年,吉林大學新增“國字號”人才(含雙聘院士)51人,截至目前,學校擁有各類“國字號”人才共計278人。吉林大學營造了“事業(yè)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理想信念留人”的軟環(huán)境,人才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每年人才引育與流出比保持在10:1以上。---以下是為您提供的信息,歡迎閱讀。
拓寬視野招攬英才
吉林大學深入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深刻學習習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黨中央和吉林省制定的人才政策引領下,勇?lián)厝危瑴蚀_定位,布局人才工作與國家教育科研事業(yè)同心同向、同頻共振。
學校創(chuàng)新引才機制,先后出臺《吉林大學人才引進辦法》《吉林大學高層次人才考核實施辦法》,實行既符合國際標準又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預聘-長聘”制度,設立“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優(yōu)秀人才”“海(境)外博士”5類全職崗位和“柔性引進人才”兼職崗位。
今年,吉林大學拓寬海外人才引進渠道,在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舉辦“海外人才專場招聘會”,吸納高精尖稀缺科研人才。同時,吉林大學還舉辦了近20場“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邀請海外青年學者來校訪問交流。
讓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吉林大學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深入實施“人才強?!睉?zhàn)略,構建“渠道-保障-平臺-環(huán)境”高度融合的人才引育體系,培養(yǎng)造就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愛黨、愛國、愛校、愛事業(yè)、愛學生”的師資隊伍,充分迸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吉大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張曉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客居歐美25載,終放棄美國惠普中央研究院項目首席研究員的優(yōu)厚待遇,在母校的感召下,回歸祖國。他說:“選擇回到吉大任職,有對母校的眷戀,更多是被學校的人性化制度打動。校長多次與我面對面溝通,詢問我的需求,到校后可以馬上投入工作,科研經費和實驗所需一切設備,全部由學校負擔?!痹诩执髮W創(chuàng)造的學術軟環(huán)境下,張曉安教授不負眾望,帶領團隊發(fā)明舉世矚目的無墨*打印技術,讓世界為吉林大學喝彩。
放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香港大學雙校終身副教授身份的曹宏媛是青年教師代表。她受聘于吉林大學的時間雖然不足一年,但是,吉大校領導及學院給予她的全方位呵護,讓她感覺到家人般的溫暖。她的科研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建造中國生物統(tǒng)計大平臺,為國家生物統(tǒng)計領域培養(yǎng)新生力量。
2017年,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吉林大學共建“吉林大學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并成立了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優(yōu)勢學科和特色學科長足發(fā)展。目前,實驗室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發(fā)表論文5篇,國際學科頂尖期刊發(fā)表論文4篇。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獎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重大項目7項。實驗室被科技部批準定為國家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吉林大學還吸引了加拿大皇家科學院賴茲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萬德爾院士、歐洲科學院福斯托院士等一批世界頂尖非華裔科學家來校組建團隊,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為推動學校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吉林大學黨委加強人才工作領導,成立了人才與學術工作領導小組。學校主管人才工作的副校長鄭偉濤介紹說,2017年,領導小組召開7次會議,審議通過119項議題。學校印發(fā)《吉林大學學校領導直接聯(lián)系人才制度》,通過“書記面對面”“校長有約”“人才工作交流會”等平臺,與專家人才密切溝通聯(lián)系。領導小組制定《吉林大學海外引進人才專題培訓實施方案》,組織29名海歸博士赴井岡山開展專題培訓,其中5人在培訓現場提交入黨申請書。吉林大學還組織引進人才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讓人才感悟吉大精神,樹立理想信念。
今年年初,我省發(fā)布“人才新政”,吉林大學結合政策,在人才服務方面打出“組合拳”,建設790套周轉房和22套高層次人才公寓,完善人才在就醫(yī)、配偶就業(yè)、子女就學等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科研經費、團隊和科研用房等學術資源的支持力度。
吉林大學在吸收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重視培養(yǎng)校內現有教師隊伍。2017年,學校出臺《吉林大學“培英工程計劃”實施辦法》,第一批遴選27名青年教師,出資支持他們赴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或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的科研團隊,進行為期1至2年的研究學習,助力其專業(yè)水平提升。
吉林大學把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落實到工作中,打造吉林省人才高地,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智庫,匯聚天下英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拓寬視野招攬英才
吉林大學深入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深刻學習習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黨中央和吉林省制定的人才政策引領下,勇?lián)厝危瑴蚀_定位,布局人才工作與國家教育科研事業(yè)同心同向、同頻共振。
學校創(chuàng)新引才機制,先后出臺《吉林大學人才引進辦法》《吉林大學高層次人才考核實施辦法》,實行既符合國際標準又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預聘-長聘”制度,設立“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優(yōu)秀人才”“海(境)外博士”5類全職崗位和“柔性引進人才”兼職崗位。
今年,吉林大學拓寬海外人才引進渠道,在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舉辦“海外人才專場招聘會”,吸納高精尖稀缺科研人才。同時,吉林大學還舉辦了近20場“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邀請海外青年學者來校訪問交流。
讓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吉林大學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深入實施“人才強?!睉?zhàn)略,構建“渠道-保障-平臺-環(huán)境”高度融合的人才引育體系,培養(yǎng)造就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愛黨、愛國、愛校、愛事業(yè)、愛學生”的師資隊伍,充分迸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吉大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張曉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客居歐美25載,終放棄美國惠普中央研究院項目首席研究員的優(yōu)厚待遇,在母校的感召下,回歸祖國。他說:“選擇回到吉大任職,有對母校的眷戀,更多是被學校的人性化制度打動。校長多次與我面對面溝通,詢問我的需求,到校后可以馬上投入工作,科研經費和實驗所需一切設備,全部由學校負擔?!痹诩执髮W創(chuàng)造的學術軟環(huán)境下,張曉安教授不負眾望,帶領團隊發(fā)明舉世矚目的無墨*打印技術,讓世界為吉林大學喝彩。
放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香港大學雙校終身副教授身份的曹宏媛是青年教師代表。她受聘于吉林大學的時間雖然不足一年,但是,吉大校領導及學院給予她的全方位呵護,讓她感覺到家人般的溫暖。她的科研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建造中國生物統(tǒng)計大平臺,為國家生物統(tǒng)計領域培養(yǎng)新生力量。
2017年,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吉林大學共建“吉林大學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并成立了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優(yōu)勢學科和特色學科長足發(fā)展。目前,實驗室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發(fā)表論文5篇,國際學科頂尖期刊發(fā)表論文4篇。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獎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重大項目7項。實驗室被科技部批準定為國家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吉林大學還吸引了加拿大皇家科學院賴茲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萬德爾院士、歐洲科學院福斯托院士等一批世界頂尖非華裔科學家來校組建團隊,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為推動學校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吉林大學黨委加強人才工作領導,成立了人才與學術工作領導小組。學校主管人才工作的副校長鄭偉濤介紹說,2017年,領導小組召開7次會議,審議通過119項議題。學校印發(fā)《吉林大學學校領導直接聯(lián)系人才制度》,通過“書記面對面”“校長有約”“人才工作交流會”等平臺,與專家人才密切溝通聯(lián)系。領導小組制定《吉林大學海外引進人才專題培訓實施方案》,組織29名海歸博士赴井岡山開展專題培訓,其中5人在培訓現場提交入黨申請書。吉林大學還組織引進人才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讓人才感悟吉大精神,樹立理想信念。
今年年初,我省發(fā)布“人才新政”,吉林大學結合政策,在人才服務方面打出“組合拳”,建設790套周轉房和22套高層次人才公寓,完善人才在就醫(yī)、配偶就業(yè)、子女就學等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科研經費、團隊和科研用房等學術資源的支持力度。
吉林大學在吸收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重視培養(yǎng)校內現有教師隊伍。2017年,學校出臺《吉林大學“培英工程計劃”實施辦法》,第一批遴選27名青年教師,出資支持他們赴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或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的科研團隊,進行為期1至2年的研究學習,助力其專業(yè)水平提升。
吉林大學把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落實到工作中,打造吉林省人才高地,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智庫,匯聚天下英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