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語文上冊課件:《咬文嚼字》

字號:

課件實質(zhì)是一種軟件,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jù)教學目標設(shè)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nèi)容的計算機軟件。課件的基本模式有練習型、指導型、咨詢型、模擬型、游戲型、問題求解型、發(fā)現(xiàn)學習型等。下面是給大家?guī)砀咧懈呷Z文上冊課件:《咬文嚼字》,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對同學們學習語文有所幫助。
    
篇一

    教學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shè)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討論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深入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以課文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設(shè)計背景: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進入中學教材已多年,筆者已執(zhí)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課、公開課也聽過不只一節(jié),筆者和其他老師一樣曾經(jīng)追求課堂活躍,古今中外有關(guān)咬文嚼字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老師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然后要求學生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原文:昨夜數(shù)枝開改文:昨夜一枝開
    老師教學設(shè)計的目的是在諸多實例分析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這樣的課堂,拓展延伸確確實實做得非常好,但是這樣浮光掠影,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摒棄教材文本資源的發(fā)掘,大搞熱鬧的教學活動的現(xiàn)象,致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空泛化,造成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效性的喪失。
    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必須立足于教教材,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就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不能拋開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飯吃”,我們應強調(diào)文本的細讀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來說,應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課件# #高中高三語文上冊課件:《咬文嚼字》#設(shè)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除結(jié)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shù)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diào),全無新奇的意味。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郭老改字、李廣射虎、賈島吟詩三個事例,來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
    1、簡介劇本《屈原》嬋娟罵宋玉的相關(guān)情節(jié):
    屈原被陷害關(guān)押,作為其*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楚國上下之文章就數(shù)他宋玉第一。為此,嬋娟極為氣憤地罵宋玉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2、反復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3、想一想:你憤怒的時候是如何罵人的?
    你這*婦!
    你這流氓!
    你這魔鬼!
    你這畜生!
    你這挨千刀的!
    4、明確: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澳氵@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闶鞘裁础阒皇遣粠楦械呐袛?,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補充《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2、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后文字還有什么見解嗎?
    3、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補充:《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朗讀課文: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似乎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明確: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3、聯(lián)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這里應作具體的分析,如果“僧”為李凝,則“推”比“敲”好,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無須敲門。如若“僧”為賈島或他人,則“敲”比“推”好。因此關(guān)鍵是“誰”敲月下門。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首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的尋常小事,《唐詩鑒賞辭典》也持此說,并沒有找到資料表明詩的題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題目和除“僧敲月下門”之外的詩的內(nèi)容都是“僧”拜訪友人的詩意基本的文本根據(jù),這樣“僧”為賈島之說是說得通的。從詩的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來看,敲門者也應是賈島,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對這問題的理解頗有見地,他認為“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huán)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入,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fā)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敲”的剝啄比“推”的沉寂更能顯示幽居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和諧,而且這也與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
    附板書設(shè)計: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題意
    唐代有一個叫齊己的和尚,喜歡和詩人鄭谷酬唱吟詠。,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他拿著這首詩請教鄭谷。鄭谷看后,認為“數(shù)枝”的“數(shù)”用得不太好,因為既然已經(jīng)是數(shù)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更能切合詩題“早梅”的意思。齊己聽了點頭稱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碧K黃二人不禁撫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而“扶”和“失”字,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輕風寫得溫柔多情,把月色寫得輕淡如紗。從根本上說,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優(yōu)美意境。
    (四)作業(yè)設(shè)計:
    以“‘推’‘敲’再辯”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
    課后反思:
    雖然文本內(nèi)容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架空文本,喧賓奪主。設(shè)計這堂課的目的是試圖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反復推敲,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緊扣文本,適度拓展。
    一堂課下來,誦讀、改寫、比較,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對文中三個例子有了較深的理解。
    
篇二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得搖曳多姿)。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yè)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yè),轉(zhuǎn)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貒暗闹饕碜鳌段乃囆睦韺W》《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yè)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xiàn)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思考問題(讀書),教師板書字詞。
    1.第一個實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句話有什么差別?你得到什么啟示?
    2.讀《史記》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3.先想想“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再讀課文的分析,你從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詞(學生看書思考間隙,教師板書)。
    1.選出注音無誤的一項(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錙銖(zizhu)
    B沒鏃(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蘊藉(yun)累積(lei)憎惡(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牘(du)灞橋(ba)剝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釋有誤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牘:書信一川煙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蘊藉:含蓄拘禮:限制游離:不確定的
    3.辨析詞語:
    ①斤斤計較——錙銖必報
    ②順暢——通暢
    ③簡潔——簡練
    四.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zhì),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題,并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啟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Z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星閺娏?。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薄砑俣ㄕZ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啟示:B.結(jié)構(gòu)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傊?,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shù)乇砬檫_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從文字表達的意境??傊磸蛷娬{(diào):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強調(diào)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總結(jié):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