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現(xiàn)在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想確定某個專業(yè)領(lǐng)域的研究,就可以查閱資料哪個心儀的大學有這樣的專業(yè),再查閱該大學近幾年的錄取分數(shù)線,那就應(yīng)該你現(xiàn)在就讀的學校歷年升學情況,估算出應(yīng)該在年級的排名,這就是你現(xiàn)階段的目標,并爭取實現(xiàn)。高三頻道為你準備了以下文章,在浩瀚的學海里,助你一臂之力!
【篇一】
一、題解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fā)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15年,伍爾夫發(fā)表了《論現(xiàn)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shù)觀。她認為,小說創(chuàng)作不應(yīng)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yīng)追尋生活的內(nèi)在真實。這種內(nèi)在真實就是生活現(xiàn)象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引發(fā)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nèi)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nèi)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zhì),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guī),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jié)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秹ι系陌唿c》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nèi)在真實的藝術(shù)主張的作品。
二、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tǒng)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jié),沒有環(huán)境,也沒有結(jié)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nèi)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活動。這內(nèi)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lián)想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fā)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有人曾經(jīng)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guān)注自我和內(nèi)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fā)出的“該死的戰(zhàn)爭;讓戰(zhàn)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像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yīng)。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xiàn)實,同樣能表現(xiàn)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wǎng)。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币虼耍瑥淖髡邿o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傳統(tǒng)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并為之服務(wù)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小說的反叛性。
三、結(jié)構(gòu)形式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jié)構(gòu)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xiàn)象世界,在結(jié)構(gòu)上它是作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fā),而產(chǎn)生出許多聯(lián)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lián)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fā)開去的。從支點出發(fā),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表現(xiàn)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具體地說,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shù)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cè)坡。
看到斑點好像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后,終于發(fā)現(xiàn),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jié)構(gòu),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jié)構(gòu)對稱,構(gòu)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nèi)容,哪些是對內(nèi)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qū)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nèi)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shù)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nèi)容與形式難以區(qū)分,內(nèi)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nèi)容的作品。
解題指導
一、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真實性,強調(diào)“內(nèi)心真實”,認為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shù)微塵”,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學作品就應(yīng)該“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追蹤它們的這種運動模式”。想一想: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與傳統(tǒng)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本題設(shè)題目的在使學生大致了解“意識流”小說的主要特征。
伍爾夫強調(diào)“內(nèi)心真實”,創(chuàng)造了意識流這種心理小說的樣式。她認為,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不應(yīng)像傳統(tǒng)小說那樣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是要描寫生活的內(nèi)在真實。這種內(nèi)在真實就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nèi)在精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guī),按照那些微塵墜落到人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意識的流動。按照這種模式,先前傳統(tǒng)小說中的外在現(xiàn)實、故事發(fā)生的場所、社會背景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景或細節(jié)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傳統(tǒng)小說也有心理描寫,但這些心理描寫均服從于、服務(w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它是依附于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的。而意識流小說中的人物心理意識流動則是小說的中心,本身就是獨立的事件,居于作品的主體位置。
二、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點”是“我”意識流動和轉(zhuǎn)向的“結(jié)”,“我”通過這個“結(jié)”把眾多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零碎思緒連成了一體。試分析小說的篇章結(jié)構(gòu),并探討“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jié)構(gòu)上起了什么作用。
本篇小說是以一個原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的,這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課文中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在結(jié)構(gòu)上是作者引導讀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支點。作品的所有線索都從“斑點”出發(fā),展開敘述,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好似一朵由多層花瓣圍著花蕊的鮮花。是“斑點”把它們串連或疊加在一起了?!鞍唿c”成了一個“結(jié)”,整個課文就是由對“斑點”的六次心理猜測連綴而成。在這里,通常所說的作為文學形式的結(jié)構(gòu)與作為文學內(nèi)容的作者、人物的心理活動渾然連成一體,形式與內(nèi)容難以區(qū)分。
三、意識流小說家注重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往往通過人的內(nèi)心獨白和自由聯(lián)想來發(fā)掘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奧秘。人物的意識流動不受客觀時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躍性。按照意識流小說的這一特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
設(shè)題意圖是從寫作角度學習“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學生可選擇一件有意味的心理流動事件,綜合運用內(nèi)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象征、暗示等手法進行寫作。
同步練習
1.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碳塊上停留了一下。
B.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jié)衣縮食積蓄起來的??!
C.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板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
D.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晨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的后代……
2.下列句子中,填線處依次填上哪一組詞語恰當
①他正在說,按他的想法,藝術(shù)品背后應(yīng)該________著思想的時候,我們兩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②別的什么都不會有,只有________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也許在更高處還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紅色或藍色的——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________,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么樣……[]
A.包含充塞流逝
B.蘊含充塞消逝
C.蘊含充實流逝
D.包含充塞消逝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荹]
A.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跡。
B.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再不復(fù)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現(xiàn)??!
C.而上校本人關(guān)于就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jù)則感到愉快而達觀。
D.她認為這條思路至多不過白白浪費一些精力,或者會和現(xiàn)實發(fā)生一點沖突,因為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這個世界里沒有專家,沒有教授,沒有管家面孔的警察。
B.我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xiàn)實感,把那兩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tǒng)統(tǒng)逐入虛無的幻境。
C.我希望碰上一條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時這條思路也能間接地給我增添幾分光彩,這令人愉快的了。
D.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和湛藍的花朵。
5.下列句子,從修辭角度上看,不相同的一項是[]
A.頭發(fā)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
B.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到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
C.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
D.樹葉緊緊地合攏起來,對著月光射出的鐵彈,什么弱點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桿豎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著的大地上。
6.下面一段話中,銜接得恰當?shù)囊豁検?BR> 但是,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釘子留下的痕跡。①。我本來可以站起來,但是,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么?②。[]
A.①它太大,太圓了②因為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B.①它太圓了,太大了②因為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C.①它太圓了,太大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會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D.①它太大,太圓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會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課內(nèi)縱橫
讀下面文段,完成7—10題。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我不敢肯定,不過它似乎投下一點淡淡的影子,使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墻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那些古冢,據(jù)說,它們要不是墳?zāi)?,就是宿營地。在兩者之中,我倒寧愿它們是墳?zāi)?,我像多?shù)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并且認為在散步結(jié)束時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書寫到過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發(fā)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會是什么樣的人?多半準是些退役的上校,領(lǐng)著一伙上了年紀的工人爬到這兒的頂上,檢查泥塊和石頭,和附近的牧師互相通信,牧師在早餐的時候拆開信件來看,覺得自己頗為重要,為了比較不同的箭鏃,還需要作多次鄉(xiāng)間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這種旅行對于牧師和他們的老伴都是一種愉快的職責。他們的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者正想收拾一下書房。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那個關(guān)于營地或者墳?zāi)沟闹卮髥栴}長期懸而不決。而上校本人對于就這問題的兩個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jù)則感到愉快而達觀。的確,他后終于傾向于營地說;由于受到反對,他便寫了一篇文章,準備拿到當?shù)貢绲募径壤龝闲x,恰好在這時他中風病倒,他的后一個清醒的念頭不是想到妻子和兒女,而是想到營地和箭鏃,這個箭鏃已經(jīng)被收藏進當?shù)夭┪镳^的展柜,和一只中國女殺人犯的腳、一把伊利莎白時代的鐵釘、一大堆都鐸王朝時代的土制煙斗、一件羅馬時代的陶器,以及納爾遜用來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沒有證明,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墻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只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釘進墻里已經(jīng)有兩百年,直到現(xiàn)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釘子的頂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間墻壁雪白、爐火熊熊的房間里第看見現(xiàn)代的生活,我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識嗎?還是可供進一步思考的題材?不論是靜坐著還是站起來我都一樣能思考。什么是知識?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后代,要不,他們還能是什么呢?我們的迷信逐漸消失,我們對美和健康的思想越來越尊重,我們也就不那么崇敬他們了……是的,人們能想象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7.這兩段文字,在作者意識中,“墻上的斑點”是什么?請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所寫的事物是否合理?試從第一段中找出關(guān)鍵句子來證明它。
答:
9.在第二段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結(jié)尾句“這里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這句話包含著怎樣的情感?
答:
10.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意識流小說怎樣的特點?
答:
【篇二】
一、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二、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動用法,以……為愁苦
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使動用法,使……滾動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名詞作狀語,向西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詞的詞類活用意義。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轉(zhuǎn):使動用法,譯為“使……滾動”。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四、解釋下列句中一詞多義詞的意義。
尚: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尚賢使能。崇尚,尊重。
趙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險。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騎危。屋脊。
去:
去門十里以為界。距離。
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除殘去*。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壟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賓語前置句。
但見悲鳥號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詞“于”。雄飛雌從繞林間。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六、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于: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何:多么。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但: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胡:為什么。
課后習題及答案一
1.詩歌夸張地說自蜀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后來五壯士拽蛇導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詩作多為浪漫主義之作,善于運用夸張、想像,而本詩將其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更是令人稱絕。
答案: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為蜀道開辟之難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中以“六龍回日”的神話,用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來襯托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襯托蜀道的高大險峻。(聯(lián)系上下文即知)
3.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寫蜀道人事之難,主要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為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所以詩人必然會產(chǎn)生擔憂之情。
答案:懷著對國事的擔憂、對人民的關(guān)切心情,詩人警告當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地方軍閥踞險作亂,殘害人民。
4.詩歌中是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的?根據(jù)提示回答問題。
神話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虛寫映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摹寫神情、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夸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蜀道不可逾越之險峻。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二、語言運用
5.請以詩人的名字為開頭,把下面句子改寫成排比句。(可增刪個別詞語)
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因為牽掛,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蕩氣回腸;“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將牽掛吟唱得令人蕩氣回腸;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一、題解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fā)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15年,伍爾夫發(fā)表了《論現(xiàn)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shù)觀。她認為,小說創(chuàng)作不應(yīng)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yīng)追尋生活的內(nèi)在真實。這種內(nèi)在真實就是生活現(xiàn)象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引發(fā)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nèi)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nèi)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zhì),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guī),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jié)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秹ι系陌唿c》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nèi)在真實的藝術(shù)主張的作品。
二、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tǒng)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jié),沒有環(huán)境,也沒有結(jié)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nèi)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活動。這內(nèi)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lián)想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fā)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有人曾經(jīng)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guān)注自我和內(nèi)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fā)出的“該死的戰(zhàn)爭;讓戰(zhàn)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像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yīng)。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xiàn)實,同樣能表現(xiàn)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wǎng)。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币虼耍瑥淖髡邿o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傳統(tǒng)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并為之服務(wù)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小說的反叛性。
三、結(jié)構(gòu)形式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jié)構(gòu)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xiàn)象世界,在結(jié)構(gòu)上它是作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fā),而產(chǎn)生出許多聯(lián)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lián)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fā)開去的。從支點出發(fā),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表現(xiàn)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具體地說,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shù)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cè)坡。
看到斑點好像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后,終于發(fā)現(xiàn),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jié)構(gòu),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jié)構(gòu)對稱,構(gòu)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nèi)容,哪些是對內(nèi)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qū)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nèi)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shù)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nèi)容與形式難以區(qū)分,內(nèi)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nèi)容的作品。
解題指導
一、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真實性,強調(diào)“內(nèi)心真實”,認為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shù)微塵”,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學作品就應(yīng)該“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追蹤它們的這種運動模式”。想一想: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與傳統(tǒng)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本題設(shè)題目的在使學生大致了解“意識流”小說的主要特征。
伍爾夫強調(diào)“內(nèi)心真實”,創(chuàng)造了意識流這種心理小說的樣式。她認為,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不應(yīng)像傳統(tǒng)小說那樣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是要描寫生活的內(nèi)在真實。這種內(nèi)在真實就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nèi)在精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guī),按照那些微塵墜落到人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意識的流動。按照這種模式,先前傳統(tǒng)小說中的外在現(xiàn)實、故事發(fā)生的場所、社會背景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景或細節(jié)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傳統(tǒng)小說也有心理描寫,但這些心理描寫均服從于、服務(w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它是依附于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的。而意識流小說中的人物心理意識流動則是小說的中心,本身就是獨立的事件,居于作品的主體位置。
二、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在小說中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點”是“我”意識流動和轉(zhuǎn)向的“結(jié)”,“我”通過這個“結(jié)”把眾多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零碎思緒連成了一體。試分析小說的篇章結(jié)構(gòu),并探討“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jié)構(gòu)上起了什么作用。
本篇小說是以一個原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的,這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課文中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在結(jié)構(gòu)上是作者引導讀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支點。作品的所有線索都從“斑點”出發(fā),展開敘述,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好似一朵由多層花瓣圍著花蕊的鮮花。是“斑點”把它們串連或疊加在一起了?!鞍唿c”成了一個“結(jié)”,整個課文就是由對“斑點”的六次心理猜測連綴而成。在這里,通常所說的作為文學形式的結(jié)構(gòu)與作為文學內(nèi)容的作者、人物的心理活動渾然連成一體,形式與內(nèi)容難以區(qū)分。
三、意識流小說家注重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往往通過人的內(nèi)心獨白和自由聯(lián)想來發(fā)掘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奧秘。人物的意識流動不受客觀時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躍性。按照意識流小說的這一特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
設(shè)題意圖是從寫作角度學習“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學生可選擇一件有意味的心理流動事件,綜合運用內(nèi)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象征、暗示等手法進行寫作。
同步練習
1.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碳塊上停留了一下。
B.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jié)衣縮食積蓄起來的??!
C.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板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
D.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晨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的后代……
2.下列句子中,填線處依次填上哪一組詞語恰當
①他正在說,按他的想法,藝術(shù)品背后應(yīng)該________著思想的時候,我們兩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②別的什么都不會有,只有________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也許在更高處還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紅色或藍色的——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________,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么樣……[]
A.包含充塞流逝
B.蘊含充塞消逝
C.蘊含充實流逝
D.包含充塞消逝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荹]
A.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跡。
B.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再不復(fù)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現(xiàn)??!
C.而上校本人關(guān)于就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jù)則感到愉快而達觀。
D.她認為這條思路至多不過白白浪費一些精力,或者會和現(xiàn)實發(fā)生一點沖突,因為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這個世界里沒有專家,沒有教授,沒有管家面孔的警察。
B.我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xiàn)實感,把那兩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tǒng)統(tǒng)逐入虛無的幻境。
C.我希望碰上一條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時這條思路也能間接地給我增添幾分光彩,這令人愉快的了。
D.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和湛藍的花朵。
5.下列句子,從修辭角度上看,不相同的一項是[]
A.頭發(fā)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
B.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到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
C.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
D.樹葉緊緊地合攏起來,對著月光射出的鐵彈,什么弱點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桿豎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著的大地上。
6.下面一段話中,銜接得恰當?shù)囊豁検?BR> 但是,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釘子留下的痕跡。①。我本來可以站起來,但是,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么?②。[]
A.①它太大,太圓了②因為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B.①它太圓了,太大了②因為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C.①它太圓了,太大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會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D.①它太大,太圓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以后,就會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發(fā)生的。
課內(nèi)縱橫
讀下面文段,完成7—10題。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墻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墻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我不敢肯定,不過它似乎投下一點淡淡的影子,使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墻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那些古冢,據(jù)說,它們要不是墳?zāi)?,就是宿營地。在兩者之中,我倒寧愿它們是墳?zāi)?,我像多?shù)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并且認為在散步結(jié)束時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書寫到過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發(fā)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會是什么樣的人?多半準是些退役的上校,領(lǐng)著一伙上了年紀的工人爬到這兒的頂上,檢查泥塊和石頭,和附近的牧師互相通信,牧師在早餐的時候拆開信件來看,覺得自己頗為重要,為了比較不同的箭鏃,還需要作多次鄉(xiāng)間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這種旅行對于牧師和他們的老伴都是一種愉快的職責。他們的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者正想收拾一下書房。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那個關(guān)于營地或者墳?zāi)沟闹卮髥栴}長期懸而不決。而上校本人對于就這問題的兩個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jù)則感到愉快而達觀。的確,他后終于傾向于營地說;由于受到反對,他便寫了一篇文章,準備拿到當?shù)貢绲募径壤龝闲x,恰好在這時他中風病倒,他的后一個清醒的念頭不是想到妻子和兒女,而是想到營地和箭鏃,這個箭鏃已經(jīng)被收藏進當?shù)夭┪镳^的展柜,和一只中國女殺人犯的腳、一把伊利莎白時代的鐵釘、一大堆都鐸王朝時代的土制煙斗、一件羅馬時代的陶器,以及納爾遜用來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沒有證明,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墻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么說不好呢?——一只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釘進墻里已經(jīng)有兩百年,直到現(xiàn)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釘子的頂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間墻壁雪白、爐火熊熊的房間里第看見現(xiàn)代的生活,我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識嗎?還是可供進一步思考的題材?不論是靜坐著還是站起來我都一樣能思考。什么是知識?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后代,要不,他們還能是什么呢?我們的迷信逐漸消失,我們對美和健康的思想越來越尊重,我們也就不那么崇敬他們了……是的,人們能想象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7.這兩段文字,在作者意識中,“墻上的斑點”是什么?請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所寫的事物是否合理?試從第一段中找出關(guān)鍵句子來證明它。
答:
9.在第二段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結(jié)尾句“這里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鑒——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這句話包含著怎樣的情感?
答:
10.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意識流小說怎樣的特點?
答:
一、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二、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動用法,以……為愁苦
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使動用法,使……滾動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名詞作狀語,向西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詞的詞類活用意義。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轉(zhuǎn):使動用法,譯為“使……滾動”。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四、解釋下列句中一詞多義詞的意義。
尚: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尚賢使能。崇尚,尊重。
趙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險。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騎危。屋脊。
去:
去門十里以為界。距離。
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除殘去*。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壟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賓語前置句。
但見悲鳥號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詞“于”。雄飛雌從繞林間。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六、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于: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何:多么。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但: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胡:為什么。
課后習題及答案一
1.詩歌夸張地說自蜀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后來五壯士拽蛇導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詩作多為浪漫主義之作,善于運用夸張、想像,而本詩將其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更是令人稱絕。
答案: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為蜀道開辟之難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中以“六龍回日”的神話,用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來襯托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襯托蜀道的高大險峻。(聯(lián)系上下文即知)
3.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寫蜀道人事之難,主要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為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所以詩人必然會產(chǎn)生擔憂之情。
答案:懷著對國事的擔憂、對人民的關(guān)切心情,詩人警告當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地方軍閥踞險作亂,殘害人民。
4.詩歌中是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的?根據(jù)提示回答問題。
神話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虛寫映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摹寫神情、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夸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蜀道不可逾越之險峻。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二、語言運用
5.請以詩人的名字為開頭,把下面句子改寫成排比句。(可增刪個別詞語)
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因為牽掛,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蕩氣回腸;“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將牽掛吟唱得令人蕩氣回腸;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