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體裁之四言詩

字號:


    “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下面就給大家詳細(xì)介紹下中國古代詩歌體裁之四言詩,歡迎閱讀!
    歷史記載
    四言體盛行于西周。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xiàn)不多。西漢時期四言詩不少,如《易林》一書,雖為爻辭,但富有詩意,幾與《詩經(jīng)》并為四言詩矩。明代楊慎大加稱譽(yù),嘆為“古雅玄妙”。西漢一朝雖也有五言體興起于民間歌謠,但文士之作,大體還是用四言體。韋孟的《諷諫詩》可為代表。劉勰曾譽(yù)之為“繼軌周人”之作。但東漢之后,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鐘嶸《詩品序》說,時人對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xí)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這以后,傳世的四言體確實(shí)不多,佳作更少。比較能繼承《詩經(jīng)》遺風(fēng),稱得上四言正體的,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與陶淵明《停云》諸作,篇中分章,反復(fù)吟詠,是“惟能辭意融化而一出于性情六義之正者”(吳訥《文章辯體序說》)。此外,嵇康的《幽憤詩》,以至韓愈的《元和圣德詩》、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認(rèn)為“詞嚴(yán)氣偉,非后人所及”(《文章辯體序說》)。宋代胡一桂亦工四言詩,但比起《詩經(jīng)》中的珍品,詩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較長,又不分章,所以有稱之為四言變體的。
    四言詩是古代產(chǎn)生最早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对娊?jīng)》中的《國風(fēng)》、《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chǎn)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梢?,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是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舉例:《龜雖壽》
    曹操(東漢)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téng)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jì)伏櫪(lì),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琉璃明王四言詩》
    翩翩黃鳥,雌雄相依。
    念我之獨(dú),誰其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