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每課教學反思

字號:

對于高一歷史的教學,老師要做好每一個反思。下面是整理的高一歷史每課教學反思以供大家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愿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歷史在初中是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貧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干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大,類似于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復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因此,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初中相脫節(jié)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jié),初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于“超前”與初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后,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也是等老師在復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復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復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通過平時的及時復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后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重視和加強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必要時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這樣,學生就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并通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xiàn)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循環(huán),并為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在學習時處于主動探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