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范文

字號: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這部小說是以真實的事件為基礎(chǔ)寫的。
    《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叫冉阿讓的囚犯獲得假釋后,仍賊心不死直到后來遇到了善良的卞福汝主教——米里哀先生。最終這位主教把他冰冷的心融化了。冉阿讓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成為了市長的艱苦歷程。
    本文把冉阿讓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腐敗和善有善報的道理。
    在歷有很多這樣由惡改善的人。在西晉滅吳國的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父親早逝,缺乏教養(yǎng),在村子里無惡不作,為所欲為,村里人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龍并稱“三害”。后來他用弓箭射山虎,用鋼刀擒蛟龍,成為了一名清官。最終轉(zhuǎn)仕西晉戰(zhàn)死沙場,傳為美談。
    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小時候十分頑皮,曾用父親送他的小斧頭砍倒了兩顆櫻桃樹,被批評后重塑自我。長大后,領(lǐng)導(dǎo)美軍擊敗英國侵略者,解放了美國,成為了美國首任總統(tǒng)。
    當然內(nèi)心始終充滿邪惡的人也會得到報應(yīng)。原德國總理阿道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位狂熱的“戰(zhàn)士”一把火點燃了歐洲。他指揮軍隊發(fā)動了對歐洲各國的侵略戰(zhàn)爭,引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5年5月當盟軍兵臨“總理府”門下,他仍負隅頑抗,最后飲彈自盡,葬身火海。
    只有心中充滿善念,樂于助人,為他人著想,才能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